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起,兩國開始了小規模的軍事合作。1921 年 5 月 6 日,兩國政府簽訂了臨時 通商協定,規定德國承認駐柏林的蘇維埃代表機構為俄國唯一合法的代表機 構;締約雙方均應放棄反對對方的敵對行動或措施;不得在本國境外進行任 何官方的直接或間接反對對方的宣傳活動;雙方同意不建立和不保持對對方 任何形式的封鎖,並立即消除一切障礙,恢復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該協定 表明德國實際上已承認蘇俄,並為兩國繼續談判開啟了通道。
1921 年 5 月 10 日,中央黨人維爾特接替費倫巴赫擔任總理,組成魏瑪
聯盟政府。1922 年 1 月 31 日,原復興部長、民主黨人拉特瑙改任外交部長。 維爾特和拉特瑙推行現實主義的對外政策,對戰勝國實行&ldo;履行和約&rdo;政策, 試圖透過合作以求得寬待;對蘇俄則適度加強合作,並準備恢復兩國外交關 系。1922 年 1‐2 月間,德蘇兩國在柏林開始了締約談判,並擬就了協議草 約。同年 4 月 1 日,參加熱那亞會議的蘇俄代表團途經柏林,兩國又進行了 簽訂協議的談判。4 月 16 日,德國在要求戰勝國減少賠償數額的希望落空, 又害怕蘇俄同協約國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在熱那亞近郊的拉巴洛小鎮與蘇俄 代表團簽訂了《拉巴洛條約》。條約規定: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兩國的貿易、 經濟和法律關係享有最惠國待遇;兩國互相放棄對戰費、戰爭和非戰爭損失 的賠償要求;蘇俄放棄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從德國獲得賠款的權利,德國不
再要求歸還被蘇俄收歸國有的德國企業和財產。 與此同時,德國軍方多次派人到莫斯科舉行兩國秘密軍事協商,商定了
軍事合作的措施,德國向蘇俄提供軍備工業的技術援助,蘇俄則負責為德國 製造武器,提供坦克、軍用飛機和化學武器的試驗場。
拉巴洛條約的簽訂是德蘇兩國的外交勝利,它不僅促進了兩國經濟關係 的發展,也使蘇俄突破了帝國主義圖謀建立的反蘇統一戰線,同樣有利於德 國擺脫外交孤立的處境。
斯特雷澤曼外交和《洛加諾公約》
斯特雷澤曼 1903 年加入民族自由黨,1917 年任該黨主席,兼國會黨團 主席。1918 年主持成立人民黨。1923 年 8 月出任大聯合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 直到 1929 年 10 月去世,斯特雷澤曼一直擔任德國外交部長,因此這一時期 的德國外交被稱為&ldo;斯特雷澤曼外交&rdo;。
斯特雷澤曼的外交政策宗旨是:利用蘇聯同美、英、法等國矛盾,搞東、 西方平衡外交,擺脫外交孤立,恢復德國的大國地位。1925 年,斯特雷澤曼 給前德國皇太子寫了一封密信,概述了其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信的結束部 分表示:德國對外政策應該像 1809 年以後梅特涅所做的那樣:善於應付,並 避免作出重大的決定。由此,人們對斯特雷澤曼的外交動機產生不同的解釋, 有人認為他是兩面派,是披著和平主義和人道主義外衣的極端民族主義者, 有人認為他的願望是真誠和光明磊落的,即為歐洲謀取和平。但其實際的外 交活動,還是圍繞著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目標展開的。
斯特雷澤曼力主德國政府接受道威斯計劃,此後即根據法國急於儘快解
決歐洲安全保障問題,準備以放棄對阿爾薩斯‐‐洛林的領土要求為代價, 同法國締結保障兩國邊界現狀的&ldo;萊茵保安公約&rdo;,並以此恢復德國的大國 地位。1925 年 1‐2 月,德國政府根據英國政府的具體建議,向歐洲大國遞 交備忘錄,提出與萊茵地區有利害關係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