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始拒收實物。 德國政府必須將工業品賣給農業國,換取外匯或黃金,或者向國家銀行貸款, 到國際金融市場購買外匯,作為賠款支付。後一種做法直接推動了國內的通 貨膨脹。二是非貨幣形式賠償的估價問題,德國政府認為 1922 年底以前總計 賠償達 420 億金馬克,而賠償委員會的帳目記載只有 100 億金馬克,但據華 盛頓特區經濟研究所和凱恩斯個人的估價,賠償數額約為 260 億金馬克。
由於戰時經濟向和平經濟轉軌和凡爾賽條約的處罰,德國經濟從 1919
年初開始發生戰後第一次較大的波動,該年工業總產量比上年減少約 1/3。 但是,這次波動持續時間不長,從 1919 年底開始,到 1922 年末,全國工農 業生產又有了明顯恢復。然而,沉重的賠償負擔,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持續 赤字預算和國際支付逆差,使得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政府為了減少赤字,
從 1920 年 6 月開始向工人和職員徵收薪金 10%的附加稅,只是由於害怕引
起民眾不滿,才不敢進一步擴大稅收範圍。面對施廷納斯、黑爾費裡希等壟 斷巨頭的反對,政府出於保護重工業的目的,也不願對企業增收直接稅。因 此在 1919‐1923 年期間,國庫收入只達到預算支出的 1/4,赤字部分只能依 靠舉借內債和增發貨幣來彌補。而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又使稅收的實際價值降 低,並迫使資本家提高工資,這樣就陷入了惡性迴圈。如果以 1913 年商品批 發價格指數為 100 計算。1920 年 1 月就猛升到 1256,1922 年 1 月又上升到
3665,同年 7 月進一步升至 10059,7 月以後,馬克的貶值如脫韁野馬,到魯 爾危機爆發時,上述指數已上升到 278500。通貨膨脹剛發生時,壟斷資本家 和大商人大為得利,他們利用貸款搶購機器和原料,按原來的標準繳納稅款 和支付工資,而以急劇上升的價格出售產品。同時他們還利用自己強大的實 力和中小企業的困境,廉價收購這些企業的股票或直接吞併它們。這個時期, 德國出現了一些投機性的規模龐大的新康采恩和卡特爾,其中比較著名和典 型的是施廷納斯、沃爾夫、波雪等巨頭所擁有的康采恩,前者擁有 1220 個公 司,所屬企業分佈在礦山、電氣、鐵道、造紙、陶瓷、水泥和其他部門。容 克地主和富農也得到好處。他們利用日益貶值的紙馬克清償了對銀行和政府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