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842 年 10 月,馬克思任該報主編。在馬克思的領導下,報紙的視野大大拓
寬,開始把重心移向人民群眾,革命民主主義傾向越來越鮮明,發行量從 1842
年 10 月的 885 份增至 1843 年 1 月的 3400 份。
《萊茵報》是資產階級自由派與小資產階級激進派共同結下的民主碩 果,它在批判現存制度、動員人民奮起鬥爭、推進&ldo;統一與自由&rdo;運動上, 起了積極的作用。普魯士反動派深感威脅,於 1843 年 3 月 31 日將《萊茵報》 封閉。
《萊茵報》被封閉,但《萊茵報》產生的影響卻無法磨滅。1843‐1846 年,&ldo;統一與自由&rdo;運動向縱深發展,突出的特點是運動已為廣大群眾所接 受,大規模的政治集會和遊行在各大城市紛紛舉行。推動德意志社會前進的 基本力量正在顯示出巨大的作用。
第五節 早期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
正義者同盟
19 世紀 40 年代是德意志資產階級自由主義運動高漲、資產階級革命醞 釀時期,也是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從初生走向成熟的決定性階段。德意 志社會資本主義同封建主義、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互相交織。
德意志工人運動發端於瑞士、巴黎和倫敦的德國工人組織。1832 年 2 月, 流亡在巴黎的德意志手工業幫工、店員和知識分子組成&ldo;德意志人民協會&rdo;。 這是一個具有共和民主主義傾向的組織,從事救濟政治流亡者和謀求德意志 統一的政治宣傳工作。1834 年春,人民協會被解散,夏天,其左翼代表在巴 黎成立一個秘密同盟,即&ldo;流亡者聯盟&rdo;。七月,出版機關報《流亡者》。 聯盟是按照法國人權社的樣式建立起來的。其宗旨是解放和復興德國,確立 社會和政治的平等、自由、公民道德和民族統一。直到 1835 年春,聯盟基本 上代表了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觀點。由於空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的滲 入,遂使該組織中的小資產階級領導人和無產階級成員產生思想政治分歧。 後來,由於 1834 年成立於瑞士伯爾尼的另一德意志流亡組織&ldo;青年德意志&rdo; 的許多成員轉至巴黎,加速了聯盟內部的階級分化和組織分裂。
1836 年,聯盟內部的部分激進的盟員脫離&ldo;流亡者聯盟&rdo;,組成了新的
秘密團體&ldo;正義者同盟&rdo;。這是德國工人階級的第一個政治組織。它的成立, 表明德意志獨立的工人運動的開始。同盟先後受到布朗基主義和魏特林空想 共產主義等思潮的影響。
威廉&iddot;魏特林(1808‐1871),生於普魯士。1827 年,為逃避兵役,到
漢堡當一個裁縫工人。之後四處謀生,走遍全德各邦,到過歐洲許多國家。
1835 年 10 月,到巴黎,加入&ldo;流亡者聯盟&rdo;,後又轉入&ldo;正義者同盟&rdo;。 魏特林僅上過中等市民學校。但他刻苦自學,閱讀巴貝夫、聖西門、傅 立葉等的著作,結合社會實踐,潛心鑽研,1838 年寫成第一部著作《人類的 現況及其未來》。以後又陸續寫了《和諧與自由的保證》(1842)、《一個 貧苦罪人的福音》(1843)等著作。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在他的主要著作
《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中,他認為&ldo;私有財產是一切罪惡的根源&rdo;,金錢則
是私有制的標誌,金錢是&ldo;可鄙的&rdo;。他勾畫了未來的理想社會,提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