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連年戰爭和皇權衰落,直接影響了帝國的經濟發展。14 世紀初,德意志 出現農業危機。農產品因城市壟斷價格和行會制度束縛,價格低落,銷售不 暢。加上黑死病流行,大量人口喪失。到 14‐15 世紀出現了農耕荒蕪、村落 衰敗的景象。封建領主為彌補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損失,又加重對農民 的榨取。農民境況明顯惡化。他們的牲畜被搶走,農地被掠奪,村莊被焚毀。 在西部和西南部還形成了新的農奴制。領主集產權、法權、政權於一身,將 農民牢牢控制在自己的領地上,進行超經濟剝削。
農民憤然反抗,其形式有結盟、有起義。14 世紀 30 年代,萊茵地區和 阿爾薩斯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並吸引了部分城市市民參加。14‐15 世紀 之交,西南德烽火四起,成了農民起義的中心,起義者結成的同盟,最盛時 包括 60 多個城市和地區。他們摧毀領主城堡,襲擊領主武裝。最具政治意義 的要數以窮苦人的鞋為標誌的&ldo;鞋會&rdo;運動。廣大農民集合在鞋會的周圍, 趕走法國僱傭兵,要求公平合理的服勞役,廢除世襲租稅。他們不懼強暴, 鬥爭持續了幾十年。
與此同時,各地諸侯在政治動盪中擴充套件自己的權力,加劇獨立傾向。各 封建領主紛紛給自己加上伯爵頭銜,在自己的領地中擁有鑄幣權、貿易權、 關稅權、礦山權、森林權,並逐漸形成一整套行政機構和完整的疆域,還有 自己的政治中心城堡。至 14 世紀中葉,在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外殼下出現了一 大批獨立的諸侯邦國和邦君,除七大選帝侯外,還有 10 多個大諸侯,200 多 個小諸侯,1000 多個帝國騎士。他們的領地就是大大小小的邦國。
1386 年,帝國皇帝查理四世頒布一項帝國立法(因立法用金制的印章蓋
印,史稱&ldo;金璽詔書&rdo;)從法律上承認選帝侯的政治特權地位。詔書承認選 侯有選舉皇帝的權力,承認諸侯在自己的邦內有絕對的君主權力,規定各邦 內的市民和自由民都隸屬於他們的邦君。詔書確認選侯的地位與皇帝相等, 是皇帝&ldo;身體的一部分&rdo;。皇帝賜給城市或任何人的權利,如有損選侯的權 益,均屬無效。從而在法律上確認了諸侯邦國分立的體制,加劇了德意志的 分裂。
第三節 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 城市的興起和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
德意志儘管政治上四分五裂,但經濟領域中的發展走向與西歐是相同 的。15 世紀後半期 16 世紀初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也 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
德意志地處中歐,處地中海貿易區和波羅的海貿易區的中間。新航路開 闢前,這裡是國際貿易的必經之地。有利的地理條件,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 榮。14 世紀,德意志約有大小城市 4000 座,居民佔全國人口的 20。為了保 護貿易活動的正常進行,城市間締結同盟,如萊茵城市同盟、士瓦本城市同 盟以及著名的漢撒同盟1。同盟內保持商業聯絡,擁有軍隊、艦隊以保護商路 暢通。漢撒同盟鼎盛時,加盟的城市達百個,在佛蘭德爾的布魯日、英國的
1 1&ldo;漢撒&rdo;(hanse),德文意為&ldo;共同參加者&rdo;。
倫敦、法國的貝葉和俄國的諾夫哥羅德都設有商館。15 世紀末,在北部的北 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在南部和萊茵河沿岸,城市星羅棋佈。漢堡、呂貝克、 紐倫堡、科隆等城,人口都在 2 萬人以上。
工業尤其是手工業也有長足的進展。分工精細和專門化程度高,僅金屬 製作業就分為鐵蹄、釘、刀劍、甲冑、鎖、壺等業。建築、傢俱、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