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第1/2頁)
蘇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熱衷刊登並能夠出大價錢購買名人照片的媒介都是有極大發行量和廣大讀者群、受廣告商青睞的娛樂媒體。嚴肅的主流媒體也時常參與競爭,如《時代週刊》曾8次在封面刊登黛安娜的照片,《人物》曾二十多次在封面刊登黛安娜的照片。媒體對黛安娜照片的需求是攝影師拍照的直接動力。
每一分向攝影師購買黛安娜照片的錢都出自那些熱衷於名人趣事讀者們的口袋和對這些讀者感興趣的廣告商的口袋。一位傳媒評論家嘲諷道:只要照片、不要攝影師的讀者對攝影師太不公平了。
黛安娜死後,在白金漢宮無數向她致意的花束中,有一張沒有署名的卡片寫道:&ldo;是我殺了她,因為我經常買小報&rdo;。黛安娜的死像是丟給了所有熱愛黛安娜、熱愛買小報的人的一顆良心的手榴彈。但是把責任推諉給讀者也是不公平的。小報追逐名人是為了市場需求,問題是讀者絕對沒有要求帕帕拉奇的瘋狂追獵。這是報紙自己的選擇。
做名人常常也是個人的自我選擇。黛安娜也不是生來就是名人,她有選擇是做名人還是不做名人的自由。黛安娜不僅選擇做了名人,而且還是利用媒介與王室對抗,她曾經故意向媒體爆料,使王室不願看到的新聞上了報紙的頭版。
單純地指責攝影師是不公允的,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攝影師、媒介、讀者和黛安娜都應承擔各自應該承擔的責任。在這個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被捲入了媒體時代的怪圈中。
法國著名記者阿爾貝&iddot;杜魯瓦在他的一本引起轟動的書《虛偽者的狂歡節》中對這個怪圈作了深刻、精闢的分析。他認為,名人需要出名,就要新聞媒體的捧場;新聞媒體要有銷路,就要有名人新聞;而讀者往往不滿足於名人願意透露給新聞界的新聞,也想知道偷情啦、離婚啦這些名人所不願意告訴讀者的&ldo;隱私&rdo;。於是媒體就開始突破名人對自己的報導所設立的界限,進入到名人所不願意暴露於眾的私生活。而一些名氣不那麼響的名流,發現&ldo;適當地&rdo;暴露一些自己的&ldo;隱私&rdo;,既能夠滿足讀者的&ldo;窺淫癖&rdo;,亦能夠大大地提高自己在公眾中的知名度,可以彌補自己在專業領域中的不足,於是,帕帕拉奇就大大地紅火起來。這就形成了&ldo;金錢=出售名流隱私=報刊發行量=名流之名聲=金錢&rdo;這樣一種怪圈。
帕帕拉奇也許會因為黛安娜之死而有所收斂,但是絕對不會消失。
在這個媒體怪圈時代,黛安娜究竟死於何人之手呢?我們聳聳肩,只好說:大概是喝醉了的司機吧。
第九章 自古紅顏多薄命一、魂斷巴黎
1997年8月31日,是整個英國乃至全世界感到震驚的一天。
8月30日下午,黛安娜和她的男友都迪&iddot;法耶茲去法國聖託洛佩茲度完週末,於16點30分,雙雙回到巴黎利茲飯店,準備作短暫停留。在法耶茲家族這家豪華的利茲飯店,倆人共進晚餐之後坐上自己的那輛黑色賓士600型,準備去位於巴黎16街的都迪的一所私人別墅休息。儘管下午飯店所有警衛人員已得到通告:不能走漏一點風聲,飯店主管還準備了幾輛同樣型號和外形的賓士車,以免眾多媒體的追蹤。不料早已有二十多位記者守候在門外,他們手捏著相機等待&ldo;獵物&rdo;的出現。
這些攝影記者以偷拍名人照片為職業,被稱為&ldo;帕帕拉奇&rdo;。
為了躲開記者的騷擾,黛安娜和都迪從飯店後門出來,坐上了飯店提供的一輛大功率的賓士600型豪華轎車。車子沿著塞納河畔的高速大道,向西飛速駛往位於巴黎16街都迪的私人住宅。但從飯店跟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