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第2/2頁)
[俄]鮑里斯·葉爾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憤怒的抗議。緊急狀態的社會基石一分一秒地迅速瓦解。
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成員們的又一個失敗原因是所謂的集體責任制,確切地說,是發生事件的整個無責任狀態。
如果事先能逼迫戈巴契夫&ot;退位&ot;,正式剝奪其總統全權、或許事發前夕克里姆林宮的連夜聚會能有某種意義。但由於代表團從克里米亞無功而返(這個結果本在預料之中),國家高階領導人的聚首(其中許多人是從休養所和療養院緊急召回的)就具有了完全另一種潛在的意義。其含義的實質就是典型的&ot;連環保&ot;和見風使舵。一切行動必須經謹慎的多方協商,結果是承諾者們的領導層內缺乏動力和&ot;進攻中心&ot;。
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重操勃列日涅夫式(而非戈巴契夫式)的蘇共中央政治局的舊模式‐‐有名無實的領袖,強有力的幕後人物,複雜的幕後鬥爭。
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決議沒有署名,以無個性的面目出現,照理說,這些決議本應當也像在停滯年代一樣,讓人們感到一種神聖的戰慄並被視為不可抗拒的旨意。但在戈巴契夫改革的這些年裡,人們的心理發生了許多根本的變化。人們已經習慣於我們社會中出現的一些個性人物,包括領導者的個性。好也罷,不好也罷,但是出現了有個性的領導人物。戈巴契夫周圍就出現相當多光芒四射的人物。
所做決定的&ot;集體性&ot;和&ot;勃列日涅夫&ot;式的工作風格‐‐一小撮最高領導做出決定,而他們的勤勉的執行者去執行‐‐幫了克留奇科夫及其同夥的倒忙。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