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下) (第2/4頁)
江天寥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農民家裡,給鄉村小學當義工、幫忙種田……
一路舟車勞頓,耗費了十多個小時,終於輾轉來到歙縣。
他們到村委會去報到,此時村委會正在做晚飯,許多老人已經端著碗筷來到大院,等待著食堂開飯了。
在炎歷二十年,帝國其實已經處於重度老齡化了,如今正好是巔峰期。
超過35的人口已經在65歲以上了,哪怕這些年在修行和養生上有大力推動,但這種日積月累的東西,臨時抱佛腳自然成果有限。
為了解決養老問題,也為了振興鄉村,靖漢最終還是決定將養老產業放在鄉村。
六十多歲的農民可以下地,六十多歲的打工人估計連自理都困難,養老的重點不在贍養,而在醫療,在調養。
變老從來不可怕,可怕的是伴隨著老去而來的各種病症。
無痛無病活到壽終,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福報。
要解決這個問題,現代醫學不行,唯有振興中醫才可以,山醫命相卜,本就同出一脈,都是“玄學”,得益於修仙的人群眾多,這十年來中醫發展迅速,已經有條件每個鄉村陪一名大夫,每個縣能有一名妙手了。
古之名醫,多有斬關奪門,起死回生之能。
如現代的李可老中醫,此類醫生在中醫興旺之時,應該每縣都有一個才對,可中醫式微,到迴歸那年,全國都找不出五個了……
為何要振興中醫?
這不僅僅是中醫更擅長“治未病”和調養,這還是一個經濟問題,中醫千人千方,但只要對症了,那必然是效如桴鼓,沉痾立消,幾十塊,甚至幾塊錢包的藥,就能治病。
而不是進醫院先花大幾百做檢查……
超過35的高齡人口,哪怕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了,也不是將大比例財政全部投入養老的理由,那樣還能做其他的事嗎?
所以。
在蘇炳他們幹勁十足的擼起袖子去食堂做幫廚的時候,村裡的大夫也趁著吃飯的時候打量老人們的氣色。
遇到有問題的,便會上去問切一番,需要防治便開兩副藥,總不能等病真的成型了再來治療。
醫療問題解決了,老年人身體健康了,養老問題就去了大半,否則一個難以自理的老人,一個人陪護照料都是照顧不過來的,社會沒有如此多的青年勞動力能夠處理此事。
老人身體健康,能夠自理,自然就還會發光發熱。
他們一輩子的經驗與知識,就是孩童最好的老師,調整各鄉村的養老人口的素質成分,便可以解決鄉村教育資源的問題,孩子們在鄉村受到的教育甚至會比城市要更好一些。
能夠把教育穩住,年輕人的心就安定了一半了。
在天下為公的制度裡,不存在階級壁壘,貧富差距不大,人們自然能夠安心的待在農村,並堅持發展農村。
如何發展?
山水田園湖草,因地制宜的改良自然環境,便是最好的發展,相比於樓市,生態資源是更好的蓄水池,是可持續增長、改善的。
山清了,水秀了,天藍了,空氣清新了。
身體便健康了,心便怡然了,人也就靜了,靜了也好修行了,以長生為錨定物,生態資源就有了最好的價值。
如此幾十年沉澱,便也就有了開展長生革命的基礎了。
周瑞要以五百年致覺悟,當然不會讓靖漢的發展還不如《大明2077》裡面的大明,他們走過彎路,體驗過資本,體驗過禮樂崩壞,道德崩壞,體驗過文明內生矛盾的極致,所以更能明白天下為公的難能可貴,更能明白如何夯實基礎。
大明的長生革命是以一場修仙盛宴為開端,其實從最開始就有些偏了。
長生革命固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