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第1/3頁)
[蘇]斯·亞·阿列克茜葉維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我這人很豁達,從來沒有過分的要求。哪怕是一無所有,只要有和平就行。哪怕沒有麵包吃,但不能沒有和平。只需要和平,你們懂嗎,和平!我們拯救的就是這個和平……多少年輕小夥子為了今天的和平生活而死去了,他們圖的是什麼?他們就這麼死去了,連血跡都不復存在了。當時我害怕死,因為我連孩子都沒來得及養。我想,讓我生個女孩吧,她會有完全不同的命運。我真的想生個女孩,戰後我果真生了個女兒。後來我又想要個外孫女,外孫女自然也是戰後出生的。&rdo;
誰能夠相信這樣的民族會想要戰爭?‐‐他們的婦女希望生個女兒,並堅信女兒將有另一種命運,而不會重複她母親的遭遇一‐這個民族怎麼會要戰爭?難道不正是為了這一點,既是母親,又是女兒,既是妻子,又是姐妹的女人們才當了軍人,才去拯救生命,拯救和平嗎?
讓我們向著她們,向著她們偉大的仁愛之心,深深地鞠一躬吧!
譯後記
近些年來,紀實文學在蘇聯愈來愈盛行,特別是在軍事題材文學領域。一九七六年,作家格拉寧根據他同衛國戰爭時期的女政治工作者維洛爾的多次談話記錄以及蒐集到的大量有關材料,寫出了紀實性中篇小說《克拉芙季婭&iddot;維洛爾》(中譯本更名為《女政委》),兩年後,這部小說使作者榮獲全蘇國家文學獎。目前在蘇聯最受稱道的紀實文學還有:阿達莫維奇,勃雷利,柯列斯尼克合著的《我來自烈火熊熊的鄉村》(1974),阿達莫維奇,格拉寧合著的《圍困紀事》(1977‐1978)和阿達莫維奇的《討伐者》(1980)等,它們分別獲得過法捷耶夫金質獎和文學刊物的創作獎。有關專家認為,紀實文學在今後若干年裡很可能將形成一股更大的勢頭。
這裡向讀者譯介的長篇紀實文學《戰爭中沒有女性》(《yвonhы‐‐he жehkoe лnцo》,原意為&ldo;戰爭的面孔不是女性的&rdo;。),發表於蘇聯《十月》雜誌一九八四年二月號,作者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白俄羅斯姑娘斯薇特蘭娜&iddot;亞歷山德羅夫娜&iddot;阿列克茜葉維契。她在明斯克一家雜誌當記者,從一九七八年開始訪問了許多參加過衛國戰爭的婦女,蒐集了大量資料,歷時四年多,行程數萬裡,寫出了這部獨具特色的紀實文學作品。它的發表,立刻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尤其是在戰爭文學作家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以寫紀實文學著名的阿達莫維奇為這部作品作了序,他興奮地寫道:&ldo;我們又有了一部與《我來自烈火熊熊的鄉村》和《圍困紀事》同樣出色的作品。&rdo;被認為代表了戰爭文學創作新潮流的康德拉季耶夫對此更是備加讚揚,他在《文學報》上著文,感慨萬分地寫道:&ldo;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來感激斯薇特蘭娜&iddot;阿列克茜葉維契,她為了寫這部作品,花費了很多精力、心血,長途跋涉。她替我們完成了這項工作,我們全體男人、所有的前線老兵都感謝她。&rdo;在以往,這種紀實文學都是由&ldo;前線一代&rdo;作家,即親身經歷戰爭者寫的,而這部出色作品竟然出自一位年輕作家之手,這就更加博得人們的喝彩。一九八四年十一月,阿列克茜葉維契榮獲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發的榮譽勳章。
紀實文學這種體裁,我國讀者也許不很熟悉。按照蘇聯《簡明文學百科全書》中的解釋,紀實文學(亦可稱為文獻性或紀錄性文學)是一種&ldo;學術史料性的藝術散文&rdo;,它在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反映當時的詳情細節,完整或部分地再現史實。但紀實文學並非單純地敘述歷史或現實,而是採用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