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衝破安圖鐵路後,這支抗聯部隊依然保持了高速度,在大批日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順利的越過牡圖鐵路,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掉了一個滿洲國邊境守備連,突入sl境內,至此,第一路軍指揮部及第一支隊以6天的時間完成300公里急行軍,從危險重重的夾皮溝密營轉移到了目的地。
隨後十數日,接到楊靖宇命令的四支隊去全日呈、七支隊陳翰章部各處密營官兵陸續退入蘇境整編,至40年5月初,匯集到sl境內的抗聯戰士已達700多人,加上蘇境內先期成立的第十支隊人員,第一路軍兵員達到1600人,勉強恢復到日軍「野副大討伐」之初時兵員數的一半。
到了sl之後,戰士們緊繃了數年的神經一下子放鬆下來,體質弱的同志積年勞疾大面積爆發,短短數天病倒了三分之一,這其中也包括楊靖宇槍傷復發,魏拯民嚴重的心臟病復發,拖累著兩位一路軍最高指揮官躺倒在了病床上。而馬遷安則一頭鑽入初創的實驗室,不理練兵之事,所有的訓練整頓隊伍的工作一下子全部壓在了曹亞範的頭上。這位29歲的將領成天忙的腳打後腦勺,一刻也不能停歇。終於在陳翰章、全日呈到了之後,曹亞範才算推出去一部分工作,拖著馬遷安來找楊靖宇和魏振民告狀。
馬遷安當然知道自己犯了哪條,用曹亞範的話來講就是撿芝麻丟西瓜,竟幹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幹訓練部隊的大事。對於這個評語,馬遷安有自己的理由,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一個身子也不能分成兩半,關於練兵整頓隊伍成為將領在馬遷安眼中這僅僅是個魚的問題,而研製新式武器,整理各種後世學識,考慮如何不漏痕跡的應用才是熊掌。
剛到sl的第二天,馬遷安就迫不及待的從軍需處長那裡借出二百大洋,趕到117師師部匆忙與巴普羅維奇打了個招呼,就拽著諾維奇驅車60公里直奔海參崴,到了書店撿各種技術科學書籍一頓狂掃,整整買了800多本書籍。買了這麼多科技書籍不為別的,就是掩人耳目,如若不然,等他自己建立的科研小組拿出眾多成果之後,你讓他如何解釋。他的打算是沿著現有的科技水平開發出適當超前的東西,看似先進其實有跡可循,而不是讓人驚詫莫名以為天外來物,為了將來能夠達成這個效果,他現在必須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知識淵博的天才,而這個天才的道具就是這一堆堆的科技書籍。諾維奇在買書的過程中充當了嚮導和錢幣兌換人的作用。
此後的十幾天,馬遷安除了從巴普羅維奇那裡要來好多電子零部件外,還到處採購各種必須的材料,終於在某一天簡陋的實驗室裡造出了兩臺笨重的步話機,雖然重量、功率、堅固性都不盡如人意,但是不可否認,它是一臺步話機。而火箭筒也已經完成了理論設計,並製作出了發射裝置及瞄準裝置模型。
這些天馬遷安的工作其實已經告知了楊靖宇並得到其首肯。但曹亞範將信將疑,他一直認為馬遷安偷懶,成天見不到人影,搞個實驗室還神神秘秘不讓人看,連他都不讓看,肯定啥也沒弄出來。為了幫助教育這個同志,不使他在懶惰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曹亞範硬是將馬遷安拽到了楊靖宇的病床前。
楊靖宇魏拯民都被安置在117師師部醫院。楊靖宇剛剛換完藥,一邊輕輕揉著大腿一邊笑呵呵的聽著曹亞範匯報工作兼訴苦。
當曹亞範得到楊靖宇肯定的回答後,才知道自己誤會馬遷安,不是馬遷安不來幫他搞軍事,而確實是有更重要的任務需要完成,這才不好意思的道歉。
「這些天怎麼樣?弄出來了嗎?」楊靖宇含笑問馬遷安。
「今早剛剛試驗出來兩臺成品,可以用了,起碼理論上是成功了。那個火箭筒理論也已經成熟,只等著sl人合作提供技術力量和原料,很快就可以搞出來。」馬遷安認真的回答完楊靖宇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