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第1/2頁)
楊顯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社會文學] 《定西孤兒院紀事》作者:楊顯惠【完結】
作者簡介
楊顯惠,1946年出生於蘭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居天津。 1965年由蘭州二中上山下鄉赴甘肅省生產建設兵團安西縣小宛農場。1971年入甘肅師範大學數學系讀書。1975年在甘肅省農墾局酒泉農墾中學做教師。1981年調往河北省大清河鹽場工作。1988年入天津作家協會專職寫作至今。
儘管多為當事人的採訪紀錄,寫法也多為聊齋式的筆記體,語言也控制得近乎無血無肉無情感的瘦骨嶙峋,但同此前的《夾邊溝紀事》一書一樣,楊顯惠仍將他的新書《定西孤兒院紀事》的文體定義為小說。是的,即使當事人的回憶,你敢說就是百分之百的事實復原?何況,還有那麼大的外在壓力,「醜化」、「歪曲」的帽子隨時都有可能掄過來,非鋼頭鐵臂,楊顯惠焉能不怵。但是讀了它,任誰都不會懷疑它們的真實。不僅有歷史和時間地點背景的真實,還有細節的真實。生活的殘酷,人生命運的苦難,達到了這樣的程度,你已經哭不出來了,沒有眼淚可流了。正史早已為那段歷史做了結論,制定和推行那種「左派」幼稚政策的人也已作古,人們似乎也選擇了原諒和遺忘。領導一個全新的制度,管理一個貧窮的大國,哪裡避免得了失誤?更何況,當事人懷有那樣崇高的動機和理想。更何況,那樣的餓死人事件,只是一個大國的區域性,幾百萬比七八億的區域性。但是,從那種境遇中活過來的孤兒,不能忘記。親眼看見一家七八口親人餓死的情景,僥倖活過來的人,不能忘記。今天,後世的國人也不應該忘記。
正文:
父親:
1
2007-05-11 01:05
今天是我重返飲馬農場的最後一天,明天就要去小宛農場。
我是1965年到河西走廊西端的小宛農場上山下鄉的,在老四連當農工。那是1970年吧,我們的連長調至飲馬農場的商店當主任,他把我也調過去了,在飲馬農場的商店當售貨員。
由於是最後一天的滯留,吃過晚飯之後,我特別地在場部走了又走,又一次看了知青回城之後,留下來的農工們第二次創業建立起來的啤酒花顆粒加工廠和麥芽廠。直到夜色四合,我才回到招待所。我剛推開招待所接待室的大門,有個人忽地從沙發上站起來了,喊了聲梁會計。我知道他是在叫我,且口音有點熟悉,但一時間卻沒認出他來。我說,你是……
我是何至真呀。
啊,我想起來了,他是農場機耕隊的機務員——開拖拉機的。我說,你怎麼來了?他說,我來看看你呀,聽說你來了。
我很感動,拉著他上了樓進了我住宿的客房。沏好茶之後,我說,我當再也見不到你了,人們說你調到黃閘灣的變電所去了,離這兒十幾里路呢。他說,我是聽我們所長說你來了,趕來看看你。我真是很感動,我說,哎呀太……太……我連著說了幾個太字,也沒說出太什麼來。這次來飲馬農場,土地還是那麼親切,當年栽的白楊樹苗都已經變成參天大樹,但熟人沒幾個了:知青都回城了,老職工都退休了,走到哪兒都是生面孔,就是當年五大坪過來的一百名孤兒也只剩下二三十人了,還都散佈在幾十平方公里的十幾個生產隊裡,很多人都沒見上面。真有一種人去樓空的感覺。我親熱地問候他:還打籃球嗎?他笑了:還打什麼籃球呢,都退休了。我也笑了,我的問話太可笑了,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農場每年都要從連隊挑十幾個大個子愛運動的人組成籃球隊,集中訓練幾天之後去師部和其他農場的籃球隊比賽,我和他就是在籃球隊認識的。
我們聊起了籃球,聊起了朋友,家庭和兒女,我問他:這些年常回家嗎?他回答:一次也沒回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