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頁)
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不及人造絲。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一家其貌不揚開在弄堂口的小店會發展成為上海灘最大的絨線字號,更不會想到80年後它在另一位與沈萊舟先生毫無血脈關聯的劉瑞旗先生的經營下,發展成為一個規模宏大的集團!
這時候的上海,一天有100家字號開張,但同時也有100家字號關門打烊。萬丈高樓平地起,巍巍巨廈是要靠一磚一瓦慢慢地砌成的;漫漫長途是要靠一步一步地走過去的。沈萊舟笑咪咪地站在店門口,拱手歡迎光顧小店的顧客,並沒有多少人能猜得出埋藏在他心靈深處的志向和意願……這一年他33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圓夢 1(1)
上海興聖街,一個絨線的神話。沈萊舟意外掘得一大桶金,他義無反顧,經受挑戰,把恆源祥開到了扼住興聖街咽喉的法大馬路上。
興聖街,即今天的永勝路,一條毫不起眼的小街。它夾在江西路、四川路之間,連線當初的法大馬路(即金陵東路)與上海老城的城樓拆除以後修築起來的民國路(即人民路),總長不超過100米,寬不過三四米。這條街是上海寸金的鬧市中心難得的一條連汽車也懶得去跑、去停的小路,真可謂冷清至極。現在馬路上汙跡斑斑,馬路兩旁的建築物都是近一個世紀的老房子,二層樓高,歪歪扭扭,搖搖欲墜,基本上都是住家。整個一條街只有三四家形跡可疑的髮廊和足浴小店。偶爾還能看到一兩堵牆上用黑漆寫著的大字“絨線”,彷彿在提醒你這條街昔日的繁榮與神話!
一個多世紀前,即1900年,一個名叫金永慶的貨郎從賣頭繩中賺得了些小錢,於是在興聖街開了第一家金源茂毛冷(即絨線)店,主要還是做紗線、絲線和毛冷頭繩,兼營做鞋子用的各種鞋皮、襯底。誰知在這眾多業務中,唯獨毛冷業務發展迅速,因為居住在老城廂裡的市民發現,這種毛冷細的可編織小囡的鞋,粗的可編織帽子、手套,甚至更粗一點的還可編織衣服,而多下來的斷頭絨線還可以給小姑娘當扎頭繩。金永慶看到單單金源茂毛冷店一家已忙不過來,於是又在隔壁開了一家源茂永毛冷店。“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其他老闆看了眼紅,匆匆跟進,在興聖街開毛冷店。不過幾年的時光,開設在興聖街靠法大馬路街頭的有裕泰豐、老義隆、金茂源;開設在街中至街尾的有天華潤、裕華祥、義生祥、同興泰、大昌、鴻豐、隆興昌、聚源祥、榮茂昌、義源盛、興申泰、義生恆、大慎永、裕豐祥等。擠不進興聖街開在法大馬路上的還有太隆、義生泰、義盛祥、德興昌等。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絨線店如雨後春筍般地都開在了興聖街一帶,興聖街成了名符其實的絨線一條街。以至街頭巷尾傳出了這麼幾句俚語:買絨線興聖街,買呢絨棋盤街,買假貨大興街。現在這幾句俚語裡只剩下了半句:上海市民還習慣於將做假貨稱為大興貨。
興聖街這條毫不起眼的小街竟編織起了絨線業的一個神話:整個上海,不論租界華界,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所有的專營絨線店都開在興聖街及其左右。興聖街整個絨線的銷售量佔全國銷售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其實,興聖街的崛起,主要還是得益於上海開埠以後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它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據“海外上海學”的一部權威之作《上海青幫》(澳大利亞人布賴恩·馬丁著)中所描述的,“20世紀初期,上海作為最主要的商業和工業中心,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中國各地的農民和商人來此地工廠和商行裡工作。結果,這個城市的人口在20世紀的頭30年裡劇增。上海的總人口在1910年到1930年短短20年裡增長了3倍,從100多萬增加到300多萬。租界人口的增長甚至更驚人。從1895年到1910年間,公共租界人口增長了一倍(從245,675人增加到501,541人),1910年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