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人新作,就要有一些專業的學校。按照過去師父帶徒弟的傳統,不會有很好的數量和質量。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常貴田:不能因為一個人否定整個相聲界
常貴田出生於相聲世家,系已故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藝名小蘑菇,是20世紀40年代天津最負盛名的相聲藝術家)之長子。師承相聲名家趙佩茹,曾長期與叔父常寶華等相聲名家合作。常貴田繼承發揚了常派相聲的藝術特點,成為常氏相聲藝術承上啟下之人。現與王佩元搭檔,主要相聲作品有《喇叭聲聲》、《帽子工廠》、《追溯》等。
相聲是北京起源,天津興起。這和地理條件有很大的關係,相聲是來源於市井的平民藝術,以前的天津具備了生產相聲的天時、地利、人和。那時沒有鐵路,更多的是走水路,天津是水陸碼頭,比北京方便,並且過去的天津是新興的工業城市,而北京則是文化城市,這樣天津就具有了曲藝興起的條件,侯寶林也是在天津說紅的。我認為北京相聲和天津相聲的特點是不分的,相聲只有流派的區分,沒有特點的區分,不論在北京還是天津,它們都是相聲。
要想成為一個流派,並不是說哪個人自稱是什麼流派就可以,它要有四個條件:一是廣大觀眾的認可,並且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品,不是一兩個,而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代表作品;二是要有表演的特色,能夠打動觀眾;三是對相聲的歷史要有或多或少的推進作用,不然,不能稱其為“流”;四是在歷史上,各個階層都要認為其是相聲某一方面的領軍人物。
目前我國被認可的流派有以侯寶林為首的侯派,現在主要在北京;以馬三立為首的馬派,現在主要在天津;還有以常寶為首的常派,也是在北京。另外,馬季的相聲是未被承認的流派,馬季也是相聲的領軍人物,並且對相聲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但因為馬季是侯寶林的弟子,因此還沒有被區分開來。
侯派相聲和常派相聲都以“說”為基礎,但是“說”的基礎上又有不同。侯派相聲以學唱為主,常寶與趙佩茹兩位老先生合作,形成了捧逗並重的特點。而侯寶林和郭啟儒兩位老師合作,形成的是一頭沉的特點。相聲特色的不同還表現在與觀眾互動的手法不同,侯派相聲是站在觀眾之上,以說教和批評來和觀眾互動的,而常派相聲是融合在觀眾之中,以戲和謔來與觀眾互動的。
馬三立的相聲不管是第幾人稱的,都是運用第一人稱,以自己的形象再現他人的事情。每個演員之間有不同的特點,也是因為流派的發展,因為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人,加之不同的環境,形成了不同的圈子。打倒“四人幫”以後這些圈子就形成了。當時,一些相聲演員把老師的段子提高淨化,讓人聽起來感覺比較新鮮,這也是適者生存的道理,當時的環境逼得人們不得不創新。相聲的創新也是適應當時各地環境和生活習俗的。這些圈子的形成並不是代表了相聲的分離,人的分開而形成的圈子並不等於相聲藝術本身特色的分離,只是因語言的不同形成了相聲的地域特色。它只是語言、味道等不同,結構和包袱的使用並沒有變化,如果打破了就不叫相聲了,會有另外的名字來代替。以前老先生在北京、天津都演相聲,馬三立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是他在天津把相聲演活了,這並不代表馬三立的相聲就是北京的。
不同圈子的相聲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它有利於相聲的發展。比如,《釣魚》裡面那句“孩兒他媽,再給我烙幾張糖餅”,就增加了天津相聲語言的特色,增加了趣味。北京追求創新,天津追求傳統,但是在相聲界裡,創新和傳統都是需要的,北京地域裡的相聲需要加點傳統進去,而天津地域的相聲則需要有些創新,這樣才能使兩地的相聲更好地發展。
相聲界裡的行規在歷史上有過,但是因為相聲的發展和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