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家世 祖籍洪洞
閻錫山,字伯川,號龍池。1883年10月8日(清光緒九年農曆九月初八日),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
河邊村位於五臺山西麓,往西是一片開闊地,平坦而肥沃。
村子後枕文山,前臨滹沱。從地貌上看,文山形同虎身,層層梯田恰似虎紋,村子戀情地仰靠在溫暖的虎背上;滹沱河水宛如玉帶,由南北流,曲曲彎彎,將村子環抱其中。
由於景色秀麗,風水引人,這裡早在盛唐時代就成為滹沱河上游的一個繁華富裕的大村。故而,在五臺一帶素有“縣不如鎮,鎮不如村” 的傳言。全村約千戶人家,順著山勢散住在文山腳下,或高或低,星星點點,凝成18個堡子。
在這18個堡子中,閻家住在位置顯著的永和堡。永和堡坐落在村東頭的一個土丘上,是全村的至高點。由村西向村東,地形步步升高,從下望去,永和堡依稀眾手拱捧的明珠,至高無上,直貼藍天。也許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方位,一些關乎全村的祭、祀、禮、儀,經常在此舉行,就連文昌廟也建築於此,以至年長月久,村裡人習慣將永和堡稱為文昌堡,今天提起永和堡反而少為人知了。
閻家雖在河邊村頗具影響,但並不是最早定居於本村的住戶。據村裡老輩人說,閻家大約於清初方定居在河邊村。始祖名思悅,號存誠,流落到河邊村時,是個單身漢,依靠給有錢人家放羊和做雜活過日子。以後幾代,均務農雜,家境貧平。大約到第四代閻合義以下,生活略有改善,家丁興旺,生子三人:老大錦繡,字成文;老二錦芳,字向榮;老三錦美,字文華。閻錫山屬東股錦繡這一支。以後閻錫山在其父親去世後所撰的《哀啟》中說:“先世於明洪武初由洪洞棘針溝遷居陽曲坡子街,繼而遷居五臺縣長條街,終乃定居河邊村,遂隸籍五臺。”這種說法與老輩人的傳言是一致的,而且更為具體詳盡。
有一名謠,全國流傳:“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據大槐樹下的碑文記載,從明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樂十四年(1416年)官方設立移民機構,曾7次在大槐樹下為移民們辦理手續,浩浩蕩蕩的人群從這裡離去,於是大槐樹不僅成為移民們出發的起步點,而且成為世代相傳的永恆記憶。如今洪洞大槐樹已是馳名海內的移民遺址。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省民間,都有祖先是從大槐樹下遷來的傳說。
由此看來,閻家祖籍洪洞是無疑問了。但是,以後具體是何時,又何因從陽曲坡子街遷至五臺縣長條街,何因從長條街遷到河邊村,就很難考證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一、家世 三代營商(1)
閻家遷居河邊後從閻思悅算起,排下來到閻錫山這一代,算是第九代。大約在第六代閻錫山的曾祖父閻興泰時,家道開始興隆。
閻興泰是閻錦繡之子。從小肯鑽好學,聰明過人。只惜父親多病,家蓄不濟,只得靠哥哥閻安泰資助續讀私塾。唸到18歲時,看到哥哥為了弟弟成才,每天起早達黑,到幾十裡以外的煤窯馱炭,回村沿街叫賣,整天“滿面灰塵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實在辛苦,於是,一念之下決定輟學經商,以紓家困。
由於興泰讀書刻苦,成才有望,被老師視為掌上明珠,老師一聽說興泰要輟學,覺得好不可惜,是故再三勸阻。但興泰態度堅決,反覆用緩和的語氣向老師說:“我又何嘗不願唸書,只是看著哥哥為我受罪,心裡過意不去,不想再連累哥哥了”。老師聽了這番知書達理的話,只好勉勵他好自為之,自強自奮了。
一聽興泰要習商了,近鄰一位叫王維藩的人,覺得興泰是塊“好料”,找到門上說:“你要想經商,我可以推薦你到廣武鎮(在山陰縣)進永恆糧店。”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