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第1/3頁)
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衰老也是無法逃避的痛苦。如果我們夠幸運,沒有夭折,那就不得不面臨衰老的尷尬。頭髮越來越少,皺紋越來越多。明眸皓齒變成老眼昏花和一堆假牙。以前的事情記不住,後來連眼前的人也認不出。在我們最需要別人照顧、幫助的時候,我們衰老的樣子卻是那麼令人反感、憎惡、不願接近。我們只好孤獨地等待死亡。死亡意味著離開自己親愛的人、心愛的東西,拋下珍惜的一切,而我們最終卻期待死亡的降臨,彷彿那是一種解脫,好讓我們不再孤獨。
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觀消極,實則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純粹當作一種負面經歷,總在想方設法避免它,或者認為痛苦是一種失敗的表現,要是自己能力足夠,一切都擺得平,就不會有痛苦。如果你這樣想,毫無疑問,當問題、挫折出現時,你會感到分外壓抑、焦慮和不公平。&ldo;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rdo;、&ldo;憑什麼讓我受這些苦&rdo;,你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無辜、最可憐的人。或者你跳起來指責、抱怨,說:&ldo;這都怪某某人,如果不是他那樣做,我就不會有這個問題。&rdo;
這樣做也許能暫時緩解焦慮和恐懼,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某些情況下,逃避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缺乏對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們脆弱不堪,打擊、挫敗接二連三,生活真的變得比較慘。反過來,如果我們認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如此,我們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無謂地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中。這種情緒只會增加挫敗感和怨氣,卻絲毫不能幫助我們富有建設性地應對生活的難題。
接受痛苦的客觀存在後,我們要進一步瞭解它。拿疾病來說,如果我們有一定的病理常識,就知道如何相應地調整生活習慣,防患於未然或減輕病情。而不是像人們常做的那樣,非要等到病發了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為毫無準備而措手不及甚至悲觀放棄。在疾病與其他的痛苦面前,我們其實完全有可能保持尊嚴和從容。
某些情況下,我們能夠利用自己對痛苦的熟知,透過破壞其形成的條件去阻止某項痛苦生成。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瞭解: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也不是事到臨頭能改變的。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動都無法阻止果報的顯現。如果痛苦、尷尬在所難免,我們最好讓自己有所準備。這樣做的好處是,雖然該面對的問題還得面對,該經歷的痛還得經歷,我們卻不再那樣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額外的恐懼和焦慮。
寂天菩薩曾說:&ldo;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rdo;
當疾病降臨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運用寂天菩薩的竅訣去應對問題。從醫學的角度說,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醫學研究都證明,健康、放鬆的心態有利於治療,而負面的態度和情感,如憤怒、怨恨、憂慮等,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無缺或總是稱心如意。由於這個見地,我們終於可以放鬆下來,不再急於逃避和指責,甚至不再想盡辦法化解,因為我們知道:只要有這個身體在,我們就必定經歷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裡還有貪執、嗔恨、困惑、傲慢,我們就必定感受痛苦。
二
在不乏痛苦的人生面前,如果我們就此放棄希望、垂頭喪氣,那未免太愚蠢。對痛苦進行觀察和思考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我們有可能、有希望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佛陀宣講苦諦,目的是讓我們認識輪迴中生命存在的痛苦本質。對痛苦的瞭解越深入、越全面,我們就越被激勵著去實踐離苦得樂的方法。
痛苦和快樂不是憑空而來,它們都有各自形成的原因和條件。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於我們長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