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1/2頁)
[美]呂貝克·斯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科學的原則代表了考古發展史上的新階段。
本書中描述了14個消失的城巾。從非州、地中海、中東、東南亞到美洲大陸,它們
跨越了全球,我們按其發現的順序加以描寫。其中最後一個城市由倫納德&iddot;伍利於1922
年發現‐‐也就是霍華德&iddot;卡特發現轟動一時的帝王谷那一年。在這個過程中,考古學
逐漸成為一門相互配合,有條不紊,有現代技術支援、組織合理的現代科學。孤獨的探
險家時代已經結束,而科學探索者的時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失落的城市令我們如痴如醉。考古學向我們展示,千百年來人們聚集在城市生活,
繁演後代,敬仰神靈,統治管轄和貿易交往。有歡樂幸福,也有痛苦不滿,城市畢竟成
為了人類文明的象徵。透過研究人類遺留下的城市,我們跨越世紀的空間,窺視了古人
的心靈和思想。
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學者法羅曾說過,&ldo;是神賦予了我們國家,是人創造了物件產
城市。&rdo;
第一章 佩特拉(petra)阿拉伯世界的禁地
佩特拉城的重現,有兩個人功不可滅。一位是19世紀的瑞士探
險家,另一位是電影導演史匹柏,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再次
讓這一古城名垂青史。
令我震驚的惟有東方大地,玫瑰紅牆見證了整個歷史。
‐‐英國詩人威廉貝根《致佩特拉》
1812年,奧斯曼帝國,一個地處土耳其中心地帶的穆斯林國家,統治著地中海東端
的土地。幾個巨紀來,奧斯曼帝國與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各國戰火不斷。因此,奧斯曼土
耳其人以及他們遍佈中東和北非的臣民們對歐洲人都頗懷疑心。獨身途經穆斯林地帶的
基督教徒會被當地人當做奸細,或被驅逐出境,或遭殺害。
可是,巡迴商人西克&iddot;坎布拉罕&iddot;阿布道拉卻是個例外。他滿臉絡腮鬍,頭裹穆斯
林頭巾,身著穆斯林長袍,講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對伊斯蘭的宗教信仰、典禮儀式無
所不曉,瞭如指掌。淵博的學識使他在旅途中處處受人尊敬,穆斯林人都誤把他當成了
博學多才的伊斯蘭法學家,若知道他的真名叫約翰&iddot;路德維格&iddot;貝克哈特,他們定會震
驚不己的。
貝克哈特1784年生於瑞士,在德國和英國受教育並且學習阿拉伯語。1809年,他受
於英非聯合會,負責調查瞭解並解答當時的一個地質學難題:北非的兩條大河‐‐尼日
爾河和尼羅河‐‐是否源於同一條河流,當時有些地質學家認為兩條河或是起源於同一
個源頭,或是在巨大的北非沙漠內部某地(一個歐洲人剛涉入探索的地區)匯合的;另
一些人卻堅持認為(隨後的事實證明他們是正確的)兩條河流完全互不相干。
英非聯合會要求貝克哈特用第一手考察材料,揭開尼日河與尼羅河之間的謎底。
貝克哈特接受了這一富有挑戰的任務,開始策劃自己的旅行,他首先計劃去敘利亞,用
幾年時間完善自己的阿拉伯語;然後前往埃及的開羅,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尼日地
區的商隊。貝克哈特蓄了鬍鬚,更名西克&iddot;坎布拉罕&iddot;阿布道拉,動身去了敘利亞的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