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醫已經束手無策,但又不相信西醫。這時候,大哥(即袁克定)堅決主張改請西醫。他人別無良策,就商經我父親的同意,由大哥親自去請法國醫生貝希葉來府診治。貝希葉大夫說,這個病需要住院動手術取出結石,但我父親不肯到醫院裡去。於是就決定先行導尿,以解除當前的痛苦。在導尿的時候,大哥、二哥、二姐和我都是留在我父親屋裡的。我們看到,貝希葉大夫在我父親後脊樑紮了一針,接著便用了五個玻璃火罐在後腰部位往外導尿,但匯出來的並不是尿,而是血水(可能是夾雜著血的尿)。當時在場的人都很驚慌,可是我父親並沒有看到匯出來的究竟是些什麼。他呻吟了一聲,似乎是很痛苦。到了黃昏他可能意識到自己的病情是夠危險的了,卻又認為或者還不至於死,所以就叫人把段祺瑞和徐世昌找了來,把大總統印交付給徐世昌,並且和他兩人說:&ldo;總統應該是黎宋卿(即黎元洪)的。我就是好了,也準備回彰德啦。&rdo;從此以後,我父親才漸漸地昏迷不醒。到了第二天,也就是舊曆五月初六日(陽曆六月六日)的早晨六時,就死去了,終年五十八歲。112
從袁氏上述為人行事的方式來看,他身上確實帶有很深的舊時代、舊文化的烙印,其思想,尤其是晚年的思想偏向保守的一面。這樣一個人在坐上總統的高位之後,生出當皇帝的念頭,是一點也不奇怪的,需要索解的是,在當上終身總統,成了實際上的皇帝之後,袁氏不致力於內政外交,把國家的政治經濟匯入正軌,穩固國基,反而忙於不急之務,在條件尚不成熟的時候,急於稱帝,原因何在?本來這件事完全可以放到將來去做,如梁啟超、馮國璋所說,那時國家由弱轉強,袁氏威信大增,&ldo;天與人歸&rdo;,做皇帝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袁世凱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但他為什麼放著有把握的事不做,偏要做沒有把握甚至風險很大的事情呢?
袁世凱在晚年,不僅是一個思想偏於保守的人,也是一個十分迷信的人。他曾派人專門到項城老家袁家祖墳察看過輿地風水,風水師看過後,認為第七座墳塋地勢上佳,主出皇帝,而這正是其本生母劉氏的墳塋。當然這很可能是袁克定和帝制熱心分子與風水師事先串通好了的把戲。
我父親是有迷信思想的,他既相信批八字,也相信風水之說。有人給我父親批過八字,說他的命&ldo;貴不可言&rdo;。還聽得說,我們項城老家的墳地,一邊是龍,一邊是鳳。龍鳳相配,主我家應該出一代帝王。這些說法,無疑地會使我父親的思想受到影響。他之所以&ldo;洪憲稱帝&rdo;,未始不是想藉此來&ldo;應天承運&rdo;吧。113
但是光有帝王思想仍不足以解釋袁何以行險僥倖,筆者贊同唐德剛先生的看法,最終的病根還是在袁的迷信心理上,正是這種迷信心理促成了其失敗和死亡。袁世凱晚年最常唸叨的話就是:我家幾代人沒有長壽的,我年近五旬,沒有幾年活頭了,當皇帝對我沒有什麼意義,云云。一般史家常常把這當作袁世凱的欺人之談而加以忽略,殊不知這恰恰是索解其行為的鑰匙呢。
袁氏家族自從以科舉發跡之後,其出名的男性長輩確實都是短壽之人。如袁之叔祖袁甲三(1806‐1863,袁家第一代進士)只活了五十七歲;甲三的長子袁保恆(1826‐1878,袁家第二代進士、翰林)死時年僅五十二歲;次子袁保齡(1841‐1889,舉人)命更短,死時年僅四十八歲。袁世凱的本生父袁保中(1823‐1874)死時年僅五十一歲,而其嗣父袁保慶(1829‐1873)只活了四十四歲。這種普遍的短壽現象,後來成為袁世凱心理上的一種宿命,尤其年過五十之後,他更是覺得進入了臨界期,恐懼成為心頭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