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吾輩舉義至此,決非他故。所希望的是拯百姓於塗炭,尊國家於磐石,當內斬貪虐之官吏,外逐橫暴之強敵59&rdo;,號召廣大民眾加入起義。5月31日,全?準攻佔全羅道首府全州,東學黨聲勢大振,起義勢如野火,迅速蔓延到忠清、慶尚、京畿、江原、黃海等道,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政治動亂。
早在3月古阜爆發起義時,袁即電告北洋,要求派兵船赴朝彈壓:
外交&ldo;雙簧&rdo; [四]
東學邪教聯名訴請韓王盡數驅逐洋人,屢有揭貼榜文,沿西方人門前多端詬詈,聲稱將驅逐殺戮。在漢城的洋人都大為恐慌,……凱屢勸韓國政府嚴厲緝拿懲辦,終畏怯不敢。剛才英國官員禧在明來稱,各國洋員均要求調兵船防範,(禧在明)已告以中國有彈壓責任,應該靜候。請求凱速調數船,以防意外,而消除各國的疑懼雲。查西方人既等待中國(出面)彈壓,自然屬於好事,乞即電令水師,迅速派遣兩艘兵船來仁(川),以盡彈壓之責。60
甲午戰爭後,國人追原禍始,多把引發戰爭的責任歸咎於袁世凱,認為是他的錯誤情報導致李鴻章派兵赴朝平亂,給了日本發動戰爭的藉口。其實,無論清廷派兵與否,日本武力干涉、控制朝鮮的大計已定,或遲或早都會挑起事端,找到藉口的,如前面提到的經濟賠償案和金玉均被刺案,都是這種企圖的表現。袁的任務就是控制住朝鮮,阻止列強的滲透和幹預。從袁上述要求派兵的電文看,其動機在於穩定住漢城的局面,杜絕列強以保護僑民的名義出兵幹預朝鮮局勢,與朝廷的方針是完全一致的。這也可由他就韓王求清廷派兵援助一事拍給李鴻章的電文中看出:&ldo;如不允,他國人必有樂為之者,將置中國於何地,自為必不可推卻之舉&rdo;;李鴻章也認為,&ldo;韓國歸中國保護,其內亂不能自我了結,求中國代其戡亂,自為上國體面&rdo;,建議派陸海軍赴朝平亂61。而且李鴻章之相信日本不會出兵,也是日本人積極誘使的結果62。至於日本之所以能以此作為其出兵朝鮮的藉口,其遠因恰在於十年前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定的《天津條約》中給了日本人這種藉口。6月7日,在接到清駐日公使汪鳳藻關於清廷派兵赴朝鮮平亂照會的第二天,日外務省即復照宣稱,日本將依照《天津條約》之規定,也派兵赴朝;同日,日駐華代理公使、駐天津領事也分別照會清總理衙門和李鴻章,宣佈根據《天津條約》,中國出兵,日本亦將出兵&ldo;保護使署、領事及商民63。&rdo;而實際上在接到清廷照會的前一天(6月5日),日本即以護送日使大鳥圭介返任為名,派遣海軍陸戰隊400名隨其赴朝了。
《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其實政治、外交又何嘗不是詭道!日本謀佔朝鮮,處心積慮已二十餘年,計劃、準備十分周密。東學黨起事後,日參謀本部次長川上操六即授意日本浪人團體玄澤社,派內田良平等黨徒赴朝鮮打入東學黨內部,以同情起義者的姿態推波助瀾,並企圖將運動鋒芒由&ldo;逐洋滅倭&rdo;引至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清廷勢力方面。袁對此有所覺察,而李鴻章猶認為&ldo;伊藤尚明大局,不致嗾使韓匪起事。來電似尚不知韓國有內匪也。……伊藤與我交好,並非虛偽64。&rdo;外交之詭道的表現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背後隱藏著的是爾虞我詐的利益爭奪,辦外交幾十年的李鴻章怎會看不透?其實這裡還有一段故事。李鴻章甲午兵敗後失勢,僅掛個總署大臣的名義略備顧問而已,居住在京城賢良寺,也是門庭冷落。閒下來常同在其幕中的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聊天,曾話及曾國藩在辦外交上對他的重要影響:
</br>
<style 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