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馬政 (第3/4頁)
佩奇倒打一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二,塞北養馬區。戰國以後匈奴、突厥、蒙古等遊牧民族在塞北相繼興起,擁有龐大的馬群。透過民族間的貿易、戰爭和遷移,這一地區的大量馬匹自周、秦以來不斷傳入中原。如唐代在北邊設馬市,貢馬有的甚至來自貝加爾湖一帶。明、清宣化、大同等邊塞重鎮每年向塞外市馬定額達3.4萬匹。從遼、金、元到清代,察哈爾草原都是主要的養馬地。代表馬種是蒙古馬,蒙古鐵騎的機動性天下無雙,就得益於蒙古馬。
其三,西南產馬區。包括西藏地區,西南地區養馬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巴蜀商賈已在這裡進行馬匹和其他畜產貿易。東漢曾在四川、雲南設定馬苑。西南馬適於山區生態環境,不乏名貴良馬,但作軍用多不及北方馬。
其四,東北養馬區。包括現在的東北地區以及古代的幽雲十六州,春秋、戰國時的東胡及繼起的鮮卑、烏桓,都是騎獵部族。鮮卑東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以營農為主,也產名馬。契丹、女真族先後建立遼、金後,曾設有宏大的群牧組織。遼國養馬達百餘萬匹,金世宗時僅7處群牧所養馬就達47萬匹。
其五,中原養馬區。中原自古車騎馳逐,養馬頗盛,唐代在河東(今山西)設有牧監,“馬產甚蕃”,但由於長期缺乏優良馬種,此地所養之馬一般作為民用,除了宋朝。
其六,東南養馬區。中國素有“南船北馬”之說,東南地區養馬業不發達,但也並非絕對不宜養馬。如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因戰車需要,馬匹一度發展很快。自唐至宋代,都曾在南方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建立養馬場。明初在江淮之間和蘇南地區興辦牧監達14處,在中國南方歷史上是空前的。
據載,漢武帝時,漢朝軍方的戰馬已經達到了50多萬匹。這不能不說是漢朝擁有西北養馬區之功。
唐朝的全盛時期,在西域設定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將整個西域和天山以北置於大唐的管轄之內,隴右、河西更是大唐的核心地帶。《舊唐書》記載,貞觀十五年,從長安至隴右,有保樂、甘靈、岐陽、太平、安定等八處戰馬飼養基地,每一處戰馬的數量都在5000匹以上。此後甚至隴右養馬之地都不能容納這些戰馬,只得遷徙到甘肅黃河以北。唐高宗時期,唐朝的戰馬數量達到頂峰,擁有戰馬超過100萬匹。唐代安史之亂後,隴右陷於吐蕃,但唐朝的畜牧仍然發達,其他養馬之地皆在大唐的控制範圍之內。
元代統治期間牧馬地從西伯利亞東南部,經察哈爾至黃河下游,共劃分為12個大牧區。每一個牧區馬匹數量多則幾十萬匹,少則幾千匹。
宋朝既未控制西北,又失去了幽雲十六州,所以宋之一朝戰馬奇缺,比如宋神宗熙寧八年,官方記載的戰馬數量僅有3萬多匹,宋高宗紹興十二年,趙構自稱擁有戰馬1.3萬匹。而且宋朝的戰馬除了從西北地區透過貿易輸入以外,基本都是西南地區的蜀馬和大理馬。
明朝最強盛時期也只是控制到隴右之地,對於西域根本未曾染指,明朝戰馬數量一直保持在20萬匹左右。
熊槐嘆了口氣,後世那些馬政自己也無法宣之於口,心情愈發沉重。
“大王,臣以為騎兵只適用於偵查、擾敵,戰場殺傷,主力還是步卒。”屈匄說道。
熊槐搖搖頭,“時代在發展,戰爭的形勢也在變化,曾幾何時,誰能想到車戰會被淘汰?誰會想到,春秋時期的大戰,幾萬人一天之內便能定勝負,而今幾十萬大軍要數月才能決定勝負?誰又能預料到今後的戰爭是什麼樣子?”
屈匄臉色一紅,退到了一邊。
熊槐微微一笑,“諸位想想,騎兵為何不能作戰場主力?寡人以為原因有二,其一我華夏士卒極少接觸戰馬,以至馬術不精,馬上還不如馬下殺傷力大;其二戰馬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