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什納達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姐妹相稱,又有什麼可推辭的呢?況且,多個洋人兄弟,日後或者也是多一條後路。
當下榮安同意以洋人夫婦兄弟姐妹相稱,但是為了穩妥,覺得還是不必結拜,只要大家認這門親戚就是了。兩位洋人倒是好奇大清結拜的禮數規矩,榮安說那很麻煩的,需要如何如何如何,二人聽得很認真,然後點頭同意:“果然很麻煩,那就不用辦理了,我們以後以兄弟姐妹相稱就好了。”
穩婆的那份禮,卻是不能少的。二洋人因為已經算是家人,於是也給穩婆發了兩塊洋元,亮光光的,穩婆見了甚是歡喜,表示要把這錢收藏起來。
榮安又安排人接待洋婦及穩婆到側廳吃酒。
又另置一桌酒席,自己與那洋人先生,邊吃邊敘。
既然已經是親戚,雖然一些繁文縟節可以省掉,但是雙方資訊的互通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下,兩人報了姓名、年齡、背景。榮安當然是有意隱瞞了自己與曹氏的真實關係,也不肯洩露王府家奴的身份,只說來自京城。之前做些生意賺夠了錢,現在累了隱居於此。
那洋人倒是誠誠實實,做了個很全面的自我介紹。
那洋人本名叫約翰·鮑勃·布里奇,英國人,來到大清給自己取了個諧音對應的華人的名字“李伯約”——布里奇簡譯為李,鮑勃簡譯為伯,約翰-簡譯為約。
李伯約的祖上做過騎士,家傳有一塊封地。但是英國的規律是隻有長子繼承爵位和產業,餘子都要自謀前途(當然家族會有支援)。所以爵位和封地都由大哥繼承。李約按照家裡的安排在讀了醫學,畢業後先迎娶了門當戶對的妻子艾瑪,幾年又在大哥的資助下開了自己的診所。小夫妻快樂的生活在倫敦,甜蜜如糖,歲月如歌。
後來有一天李伯約夫婦認識了一位叫泰德生的宣士。泰先生也是英國人,但他有幾年十的時間一直在清國發展,這次他回到英國也是為了為清國的窮苦人募捐。泰先生向李伯約和艾瑪講了清國的很多事情,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善良的民風,但還有一些令人心酸的事情——醫學極其落後……。李伯約和艾瑪非常感動,並捐了一些資金委託泰先生用於幫助清國的貧苦百姓。但即使如此,他們的良心並沒有因此得到平安。夫妻倆後來一商量,他們行醫的最終極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治病救人嗎?英國有大把的醫生,少了他們影響也不很大,可是清國每年死於難產的女人就要上萬,必須不惜一切先去拯救清國人。
李伯約的大哥為此勃然大怒,幾乎要斷絕與李伯約的關係。但是李伯約態度非常堅定,而他的大哥因為知道他是聽了泰先生的宣傳才決定去清國之後,找泰先生作了一次面談。
結果是,李大哥不僅同意了弟弟的決定,而且動用了自己在海外的一些關係,幫助弟弟清國開始工作。
於是李伯約和艾瑪結束了在英國的事業,追隨泰德生宣士來到了清國。
李伯約和艾瑪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巨大困難,他們起純粹行醫,後來意識到清國的苦難與普通人,尤其是鄉民受教育程度太低有直接關係,就進一步開始謀求開展鄉村教育。
榮安看著這個才智和能力遠超常人,卻善良單純的如一汪清水的青年,心中不禁感慨:“如此好男兒,豈是人間易得的?可惜我大清太缺少這樣的人才了。”榮安在王爺身邊,接觸到的各種人等,或精明練達卻城府過深,或者淳樸忠厚卻心機遲鈍,而且大部分年輕人,要麼忤逆頑劣難以教化,要麼唯唯諾諾沒有主見。
榮安已經三十二歲,李伯約只有二十八歲,很顯然榮安是大哥,李伯約是弟弟。
作為兄長,榮安送給李伯約一個鼻菸壺,李伯約則回贈榮安一個懷錶。
李伯約很健談,給榮安講了很多外面的事情,榮安聽得很感興趣。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