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第1/2頁)
索甲仁波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精神的智慧未必與教法的真意有必然關係
對某些有慧根的人而言,任何治療練習或經驗都能導至開悟。西藏,有些初學者只修&ldo;前行&rdo;(preliary practices)就經驗到最高的證悟,而其他修習最高階法門的人也聲稱,精神的智慧未必與教法的真意有必然關係。
最終目標是開放和無我‐‐解脫由執著自我所產生的痛苦
佛教一切宗派所共通的止觀修習,是大家常用並經過證明的方法,其最終目標是開放和無我‐‐解脫由執著自我所產生的痛苦。
這些修習雖然可以導致更高的證悟,也能利益任何根器和具備任何修行功夫的人們。在最後這四章所提到的一切禪修法門,都能提供&ldo;普通&rdo;的治療和快樂,就如同前面所描述的治療練習在某些情況下也能導致證悟。
雖然我們在做止心的練習時,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幾乎任何一種現象上,但這裡的焦點是呼吸。我們的呼吸是一個簡單的專注物件,沒有顏色或形狀。而且,呼吸與身心是如此密切地相關聯,因此只要把我們的覺察帶到呼吸上,自然就可以安住在正念中,並開啟通往一如之路。
除了觀呼吸之外,許多佛教宗派也依賴強有力的觀想修習。但毫無疑問的,簡單的觀呼吸已經包含有覺悟的種子。我們強調的是呼吸的正念和覺察‐‐止觀之道。
止是心的安定,一如的方法,是進入開放性之前對泥水的濾清。觀是覺察和一如,具開放性,超越概念,在&ldo;自我&rdo;和經驗物件之間沒有分離。
初學者也許要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在&ldo;止&rdo;的訓練上,才能自在地進行&ldo;觀&rdo;的訓練,但兩者之間的界限可以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不必太擔心定義。只需要姿勢坐得端正,練習呼吸的覺察。
特別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心會像顛簸不平和混亂的地方,被最微細的聲音、思想或衝動所幹擾。看到心的移動、不安的性質,是邁向專注的第一步。只要把你的心帶回呼吸上,漸漸地,心就會變得比較穩定。
止禪
專注在一個物件上,不躊躇、不動搖,就是止的訓練。有一種描述這種狀態的說法是:我們專注在一點上。意思是我們把覺察只集中在這個物件上,此處是指呼吸。再三地,溫和卻堅定地把你的覺察帶到呼吸上。
許多初學者發現專注在某一個地方的呼吸會有幫助,譬如說鼻尖或嘴唇上方,在這些部位都可以感覺到呼吸。不過,只要你覺得放鬆,又能集中注意力,就不必用這種分式來尋找呼吸。
另一種有用的建議是數息。在的心中,當你呼氣時就數&ldo;一&rdo;,吸氣時就數&ldo;二&rdo;,如此數到&ldo;十&rdo;。不要中斷數目,繼續從一數到十,只有你覺得舒服就重複這個過程。
讓腹部放鬆可以幫助你平靜的呼吸。有些人會提高胸腔來呼吸,尤其是在緊張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自然地呼吸,只要在吸氣時柔和地把腹部外移,呼吸就會變得充足而放鬆。
而專注於呼吸時,如果你覺得不自在‐‐彷彿你的氣息變得比較短或壓縮‐‐就多多專注在呼氣。把氣呼進無限的虛空,可以紓解專注的壓力。一般而言,吸氣比呼氣短。過一會兒,你的呼吸時間會自然變得比較長,但不可以故意讓呼吸變長。
昏沉是寧靜狀態的自然副產品
當它的心安穩下來,也不覺得不那麼壓縮了,就停止數息,把覺察帶到你的吸氣和呼氣上。覺察氣息的生起、停駐和消解。這種止的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