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州識字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眼力界的鎮國公李發,這半年著實過得水深火熱。
去歲,拓拔牧野他們出發西征的時候,李發在白彌州接到了經隴右道,吐蕃王國派來的求和親隊伍。
說到這個隴右道,就是一部多民族征戰史。
此地有瀾河流過,水脈豐沛,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宜農牧業的發展。
既有肥沃的河谷地帶適合農業生產,也有廣闊的草原適合畜牧業。
因此,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往往是農牧結合,既種植小麥、粟、豆類等農作物,也飼養牛、羊、馬等牲畜。
比白彌州不遑多讓。
此地還是曾經中原、吐蕃、大蕃三國的交匯之地,商貿極其發達。
經年的人流湧動,使此地成為多民族聚居地。
這些民族在長期的生活中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結構。
多種宗教在這裡傳播,留下了豐富的宗教文化遺產,如寺廟、石窟、清真寺等。
因其重要的軍事地位,遍佈大量的防禦設施,如長城、堡壘、烽火臺等。
此地居民善於騎射,民風彪悍,性格堅韌不拔。
華夏建國後,吐蕃窺知紅星軍威力,再加上連續兩年乾旱,隴右道農牧業凋敝,吐蕃不再能從隴右道獲利,還要花費巨資,撫慰大量暴躁的民眾,所以他們後撤離開隴右道。
紅星軍順利接手後,用了兩年的時間,廣興水利,散播良種,再加上天氣平和,隴右道復又繁盛起來。
吐蕃心癢難耐,又懼怕華夏兵馬,於是按照“慣例”,派出隊伍求和親。
據說,如今華夏最高家族,蕭家,有一女,十二歲,花容月貌,學識淵博,一手醫術,出神入化。
如果能為他們的小王子,十三歲的恭日德贊,求得為妻,實乃吐蕃大幸。
恭日德贊在大相的陪伴下,率領五千人馬,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百件作聘禮,請華夏許婚。
李發接到信報,心裡一個激靈。
上人對他小女兒的重視,是他們這些凡夫俗子所不能想象的。
他與吐蕃的大相祿德贊有所交往,算是有點兒惺惺相惜,所以打算提點他一下。
他親自迎出去,單獨留了祿德贊,屏退左右,誠懇說道:“大相,我有話直說。”
“我們華夏的這個小公主,你們就別想了!”
“我們上人,獨此一女,如珠似寶,怎麼可能允了這婚事!”
“如今,寰宇內,敢於與華夏齜牙的國家,沒有!”
“你啊,不若讓小王子來華夏求學,比較合適。”
祿德贊卻是不以為然,說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他倆年齡相仿,還懇請國公爺幫忙美言幾句,讓雙方見個面!”
李發聞言迷了眼,他甚至聽到了不知何處發出的一絲輕哼。
他再笑,已經不達眼底,說道:“還請大相三思!”
祿德贊還欲多說什麼,李發已經端茶送客了。
祿德贊攢了一肚子火,回到吐蕃使者營,找到了小王子,說道:“這個李發,卻是對我等勸退!”
恭日德贊身板還是稍顯瘦弱的少年郎姿態,膚色是是吐蕃族少見的纖弱蒼白。
他抿了抿嘴唇,說道:“我本來就不想這麼早成親。”
“聽說華夏京都的京師大學堂,人文薈萃,書籍汗牛充棟。如果此生能在其內求學問知,當是天幸。”
“如果我前去求學,而不是求親,是不是更好?”
大相祿德贊皺著眉頭看著恭日德贊,心裡滿是憂慮。
恭日德贊出生就體弱多病,用“羸弱”形容,恰如其分。
這樣子的王子,實在是,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