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葬祭奠儀式上,葉挺率獨立團全體官兵,肅穆而立,隨著官兵代表宣讀誓言,松濤嗚咽,大江引吭,人人淚流如雨。 葉挺眼裡的淚水有些與眾不同,先是量的匯聚,漸次形成蠶豆大的淚粒,像塊巨大的隕石落地,悲壯中含有一種堅強。 然而,令葉挺擔心的問題,不久就發生了。 在武漢人民熱烈慶祝北伐軍武昌大捷的歡天喜地的鑼鼓聲中,旅居武漢的一些廣東人士,取葉挺獨立團“鐵軍”之譽,在漢陽兵工廠鑄造了一座高一米、寬半米的巨型鐵盾,敲鑼打鼓送到第四軍軍部駐地。在鐵盾正面,嵌著“鐵軍”兩個遒勁的隸書大字,上款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全體同志偉鑑”,落款為“民國十六年一月十五日武漢粵僑聯誼社同仁敬贈”。背面為一首頓詩: 烈士之血,主義之花, 四軍偉績,威震邇遐。 能守紀律,能毋怠誇, 能愛百姓,能救國家。 摧鋒陷陣,如鐵之堅, 革命抱負,如鐵之肩。 功用若鐵,人民倚焉, 願壽如鐵,垂憶萬年。 在獻盾儀式上,副軍長陳可鈺和黨代表廖乾吾一致同意由葉挺代表第四軍接受“鐵軍牌”才最具典型性和象徵性,其他部隊派代表都缺乏說服力,因為誰都知道,獨立團參加北伐時間最長,打勝仗最多,傷亡最巨,紀律最嚴格,鬥志最頑強,群眾將獨立團譽為“鐵軍”早已有口皆碑。 葉挺自然就接受了軍部這個決定。因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更重要的是獨立團全體官兵,特別是獨立團在北伐的歷次戰鬥中壯烈犧牲的烈士的榮譽啊! 誰知,葉挺代表第四軍接受“鐵軍”盾牌不久,風言風語如瘟疫般在其他部隊蔓延。 什麼“葉挺好出風頭”呀,什麼“獨立團好大喜功”呀,等等,不一而足。 葉挺聽了這些飛短流長,卻一笑了之。大凡與葉挺共過事的人都知道他的為人。他,剛直不阿,一片赤誠待人,胸無城府,心無溝壑,不慕虛榮,不貪功名,不弄權柄,不懂作偽,不諳詭詐,戰場上橫掃千軍,平日裡是“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葉挺在四歲時,哥哥就教他讀《朱子格言》,父親有暇也讓他背《崔氏家傳座右銘》,“休論人之短,莫誇己之長,施恩不望報,受惠慎勿齒,隱心而後動,鎊議庸何傷,虛榮不足慕,古誡勿違抗。”這些啟蒙古訓,猶如金鼎鐫字,銘記在心。以後漸漸長大了,葉挺又很贊成孔夫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境界。為人處世,他又崇尚“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裡能行船”的大度。他主張,一個想要“振汙世,起衰弱”而大有作為的人,不要沉溺於人慾、物慾而不能自拔。對於利國利民之事業,對於真理的追求,要不計名利,不懼風險,執著不變。而對於人之非,要能夠排除干擾,我行我素,而且只有“不累於物外,不累於情慾”,去物外,去人慾,才能做到“無所為”,在救國救民的大事業中而有所為“而為之”。故而,他對於那些對他和對獨立團不恭之流言,泰然若素,置之度外。 但是,當你不想理會是非時,是非卻偏偏死纏著你不放。 沒多久,關於誰當北伐第一功的問題就發展到公開攤牌的程度。 那是第四軍副軍長陳可鈺由於患痔瘡病去上海醫治不久,他委託第四軍中親蔣介石的第十師師長陳銘樞主持召開團以上高階軍官參加的軍事會議,中心命題是討論在武昌戰役中的攻堅戰術問題,其次是根據國民革命軍論功行賞的原則,為下一步部隊擴編醞釀應提拔的幹部線索。 會議一開始,“其次”就變成了“其主”。因為“其次”事關升遷加冕的切身問題,自然大家的關注點和興奮點要比“其主”的什麼不知今後能不能用得上的攻堅戰術要高多了。 本來,在團以上高階軍官參加的軍事會議上,除獨立團的葉挺和極少數共產黨員幹部外,幾乎是清一色親蔣介石的人物,加之葉挺開始就抱定避開這個“擺功”的敏感話題,所以發言者應該是“一邊倒”。 問題卻偏偏不是出在葉挺與其他人的對壘上,而是出自站在那一邊倒的“一家人不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