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中華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延安府身處邊塞之地,民風也算得上是彪悍,騎術尚佳的人也不在少數,龐帥便想著順道招些騎兵。
“總共招募了五百人,其中軍營裡招了一百三十二人,都是些沒有沾染惡習的年輕小夥子。本地良家子弟招了一百二十八人,饑民裡招募了二百四十人,都是符合募兵條件的好苗子。”
“有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人才嗎?”
“這些人裡沒有發現什麼人才,都是些騎兵的苗子。不過,在招募的時候倒是碰見了一個擁有將才之姿的人。不過卻是個身懷傲骨的主,拽的很,屬下招募了幾次,都被拒絕了。”龐勇突然想起一個人來。
“奧?還有這麼一號人?可知道這人的名字。”龐帥很是好奇,好奇龐勇不會是遇到了個歷史名人吧。
“嗯,知道,他說他叫張獻忠。”
“張獻忠?他是不是貌相異於常人,還面目微黃,聲如巨雷?”
“嗯,他開口高聲喊話的時候,動靜確實不小。至於面貌和麵相嗎,確實也有一些奇異和發黃。難道將軍知道此人?”聽著龐帥的問話,龐勇不由的回想起第一次見到張獻忠時的場面。
“呵呵!他的確不是你能招募到的,他的心可是很大的。日後啊,你就會知道了。”
是張獻忠啊!這可是後來的八大王之一啊!未來的大西政權的頭頭啊!
據史料記載,張獻忠相貌奇偉,藝高力大,面目微黃,聲如巨雷。
另,張獻忠自幼家貧,讀書不多,成年後曾在官府做捕快,後被革職,又投入軍營做邊兵。在軍營中受人欺侮而行兇,差點被判死罪,鑑於他曾立過戰功,方免一死,捱了一百軍棍,關入獄中。他出獄後,窮無所歸。
天啟七年(1627年)七月的時候,因饑荒陝西關中渭北爆發了王二起義,王二揭起義旗之後,農民起義即成燎原之勢。
崇禎元年(1628年),陝北府谷農民王嘉胤集結當地饑民響應,這時快活不下去的張獻忠便投了王嘉胤,至於後來,就不用作者再來敘述了。
現在是天啟五年,民變還沒爆發,他還是跟隨曹爾楨來延安府的邊軍(曹爾楨是山西巡撫,此時兼管著延綏巡撫和陝西全境),那就沒跑了,這個張獻忠應該就是後世歷史記載的張獻忠了。
我要不要回去把他殺了呢?算了,還是順其自然吧,時勢造英雄,萬一死了一個張獻忠,再出幾個王獻忠、李獻忠、劉獻忠,那樂子可就大了,還是留一個知根知底的張獻忠吧。
晃了晃腦袋,龐帥瞬間便把張獻忠的事甩至腦後,不再去想。
“招募的騎兵,他們的戰馬和裝備都配齊了嗎?”光有人可不行,龐帥還想順路拉練一下這些新幕的騎兵呢。
“都配齊了!咱們可是花了錢的。都是直接從延安府調配的,都是上好的戰馬和裝備,至於盔甲,雖然看著雜亂陳舊,但還是能用的。”
“唉!這世道,當官的寧願把兵備爛在府庫裡賣錢,也不願意發給當兵的,真是讓人無奈。對了,你沒多買點好東西?”
“沒了,府庫裡就這麼點東西還讓屬下全部都給包圓了,剩下的都是些破銅爛鐵。將軍,你看,他們還是不錯的。”
順著龐勇手指指向的方向看,本來還滿懷期待的龐帥頓時臉都綠了,這穿戴各異,雜亂無章的騎兵就是自己招的騎兵?
龐帥看到了啥?
雖說這些人騎術尚可,但是他們穿的甲冑實在是讓人樂不起來。
只見這些人裡有頭戴襲承自唐宋的兜鍪,也有戴著沿革自蒙元的
缽胄盔,還有帶著明軍自有的八瓣盔的。
至於穿的甲,也是分為兩種。一種自然是明軍早期普遍裝備的札甲,另一種則是進入明朝中晚期後逐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