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頁)
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隻得老著臉往廚下去。用肥皂去洗那沒蓋子的黃銅鍋,手疼得像刀割。鍋上膩著油垢。
她知道那些雙眼睛就盯著她背後,那些抽動的鼻翼在貪婪地嗅那煮牛奶的香。她把牛奶倒進鍋裡,銅鍋坐在藍色的煤氣火焰中,像一尊銅佛坐在青蓮花上,澄靜,光麗——在這一無所有的時間與空間裡,這一小鍋牛奶便是救世的觀音。小小的廚房只點一支白蠟燭,她像獵人看守自己的獵物那樣看守著將沸的牛奶,心裡發慌、發怒,又像被獵的獸。
香港從來未曾有過這樣寒冷的冬天。
那以後,只要聞到牛奶燒糊了的焦香,她就會覺得餓。
3
印象中,張愛玲給了明確的香港背景的小說主要就是《第一爐香》、《第二爐香》、《茉莉香片》這三炷香,再帶著半部《傾城之戀》——說是半部,因為故事的前半截髮生在上海。《連環套》也寫的是香港,然而已經很“隔”了。
從這些小說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張愛玲在香港的大致狀況,尤其在戰爭中的狀況。
我們不妨把《傾城之戀》和《燼餘錄》對照著看:
“戰爭開始的時候,港大的學生大都樂得歡蹦亂跳,因為十二月八日正是大考的第一天,平白地免考是千載難逢的盛事。那一冬天,我們總算吃夠了苦,比較知道輕重了。可是‘輕重’這兩個字,也難講……去掉了一切的浮文,剩下的彷彿只有飲食男女這兩項。”(張愛玲:《燼餘錄》)
“那天是十二月七日,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炮聲響了。一炮一炮之間,冬晨的銀霧漸漸散開,山巔、山窪裡,全島上的居民都向海面上望去,說‘開仗了,開仗了’。誰都不能夠相信,然而畢竟是開仗了。”(張愛玲:《傾城之戀》)
——不僅時間選在了一個於她記憶最深的前夜,而且連心態也相類。
“我覺得非常難受——竟會死在一群陌生人之間麼?可是,與自己家裡人死在一起,一家骨肉被炸得稀爛,又有什麼好處呢?有人大聲發出命令:‘摸地!摸地!’哪兒有空隙讓人蹲下地來呢?但是我們一個磕在一個的背上,到底是蹲下來了。飛機往下撲,砰的一聲,就在頭上。我把防空員的鐵帽子罩住了臉,黑了好一會,才知道我們並沒有死,炸彈落在對街……”(張愛玲:《燼餘錄》)
“正在這當口,轟天震地一聲響,整個的世界黑了下來,像一隻碩大無朋的箱子,啪地關上了蓋。數不清的羅愁綺恨,全關在裡面了。流蘇只道沒有命了,誰知道還活著。一睜眼,只見滿地的玻璃屑,滿地的太陽影子。”
“子彈穿梭般來往。柳原與流蘇跟著大家一同把背貼在大廳的牆上……流蘇到了這個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個人彷彿有了兩個身體,也就蒙了雙重危險。一子彈打不中她,還許打中了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殘廢了,她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張愛玲:《傾城之戀》)
第五章 劫後餘生錄(5)
——因為女人的戰時記憶確與衣服有關,所以是“羅愁綺恨”。
那18天的圍城,更是原音重現,並且因為附麗在虛構的人物身上,更容易發揮,表現得也更為具體細緻:
“圍城中種種設施之糟與亂,已經有好些人說在我頭裡了。政府的冷藏室裡,冷氣管失修,堆積如山的牛肉,寧可眼看著它腐爛,不肯拿出來。做防禦工作的人只分到米與黃豆,沒有油,沒有燃料。各處的防空機關只忙著爭柴爭米,設法餵養手下的人員,哪兒有閒工夫去照料炸彈?接連兩天我什麼都沒吃,飄飄然去上工。當然,像我這樣不盡職的人,受點委屈也是該當的。”——張愛玲:《燼餘錄》
“淺水灣飯店樓下駐紮著軍隊,他們仍舊住到樓上的老房間裡。住定了,方才發現,飯店裡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