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5頁)
獨來讀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國人民幣的利率低於美元的利率呀!人民幣一年期的儲蓄利率僅為(2009年)。美元的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雖然為,但美元的一年期儲蓄利率為至(各商業銀行自己定),平均達,這樣,誰會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存在銀行裡呢?
還有,中國資本專案的嚴格管制——大規模的美元進不來!中國的人民幣變相的強制結匯制度——大規模的美元也出不去!
熱錢是“灰色人民幣”
筆者所說的灰色人民幣是指“公款私存”的人民幣。它起源與八十年代的利率差:當時個人儲蓄存款的利率高於單位存款的利率。後來演化為“財政撥款”的截留、挪用,不合理的“收費”款,國企的“小金庫”資金等等。
例子一,校中校的故事:某市重點高中一屆有十八個班級,其中有八個班(定額每班50人)稱為統招班,另外十個班稱作校中校,後者往往每班也有60人左右。統招生是指正常錄取的學生,憑自己能力考上的,另外統招班中平均每班另有12人被稱為借讀生,這借讀生是連學籍都沒有的。如此下來我們有了400名按國家正規標準交學費的學生,和100名左右的借讀生,還有600人左右的擇校生。這借讀生和擇校生每人每年都要必交7000元的擇校費,借讀生額外還要支付大小不一的人情費。於是就產生了至少490萬人民幣的擇校費。當然,7000元的擇校費是要開收據的,但絕不開正規發票。這就意味著,那490萬元是人人皆知的,學校上面的主管單位——教育局,當然也心知肚明。這490萬元就是典型的灰色人民幣,因為它往往以校長個人名義進行“公款私存”。這筆錢有一部分要向上流動,去充當教育局的“財政補貼”;另一部分要向下流動,進入學校的小金庫,去充當校長的“招待費”和老師的“福利工資”。
1。2 熱錢的陰影(3)
剛才提到的插班生的人情費,少則1萬多則3萬,當然有權勢的也可以不交。估計這筆錢不會少於100萬元,這些人民幣的顏色可就更“灰”了。
高中可有三屆啊,算下來可就有大約1500萬的灰色人民幣啊。
這1500萬元記在校長名下的灰色人民幣,有人監管嗎?在逐利的本能驅使下,往往會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比如說在股市裡玩個“短平快”,或短期借給親戚朋友吃點“高利貸”,此時的灰色人民幣就變成可能的“熱錢”了。
可見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市重點高中,一個僅僅正科級的校長,就有如此大的“金融能力”。
省重點高中規模更大,可想其灰色人民幣的力量了;小有名氣的初中和小學,往往也遜色不了多少。
例子二,糧庫的故事:某縣有一個20萬噸的儲備糧庫,假設只儲備水稻。水稻的收購按質量分為一、二、三等,收購價格分別元/斤,元/斤,元/斤。國家一年至少需要億元來收購這20萬噸公糧。不過這裡存在一個明顯的時間差,因為國家撥款是分批次的,雖然省、市、縣都有某種程度上的“截留”現象,但最終這筆錢還是要劃撥給糧庫的。由於存在著明顯的漏洞,所以這些錢往往以糧庫主任的個人名義進行“公款私存”,這時數以千萬計的購糧款就變成了灰色人民幣。一般說來,糧庫主任也有追逐更大私利的衝動,所以炒股啊,短期融資啊,不失為一種選擇,但這錢不會去買房子,因為那麼做週期太長,糧庫主任一般沒有那麼大的膽子,他們頂多也只是正科級。
由此可以推測,這個糧庫主任短期內具有2000萬或3000萬人民幣的“融資能力”是不成問題的。這時的灰色人民幣又轉化為可能的“熱錢”了。
糧庫裡的某位質檢員甲,收了某個交公糧的農民乙的500元紅包,使農民乙的2萬斤公糧被虛報成萬斤,質量也由三等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