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很不妙的狀態 (第1/4頁)
都市遊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餘脈寶珠峰南麓,因山有龍潭和柘樹,因而寺隨山名稱為潭柘寺。潭柘寺地理環境極好,寺後九峰環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風。傳說此地原名青龍潭,唐代法師法藏來此開山佈道,青龍懼而遠遁,潭因而化為平地。
潭柘寺歷史悠久,民間曾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之說,這意味著潭柘寺歷史比北京城還要早。據清代《潭柘山岫雲寺志》記載,潭柘寺前身是晉代(265-317年)嘉福寺,距今約有一千七百年曆史,而北京城如果從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算起,大約比潭柘寺晚八百年。武則天時,寺廟擴建,改名為龍泉寺;金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重修後,改名大萬壽寺。元代及明初都有修建,但歷經朝代變換戰爭動亂,寺院被戰火破壞得甚為厲害,明天順元年(1457年)經過修復後恢愎舊名嘉福寺。
清代康熙、乾隆時期,曾進行大規模重修,又改名岫雲寺。清代是潭柘寺最為興盛之時,已經具備今天所見規模,今日寺內建築,大部分是明清兩代遺物。
從規模來論,潭柘寺是北京郊區最大寺院。全寺因山而建,殿堂逐步升級而上,參差錯落,層層排列,建築精美,範圍寬廣,四周有高大圍牆環繞。寺廟內外,古木參天,寺前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蔭。
寺院坐北朝南,全寺建築佈局可分為三大部分,主要建築全都建在南北中軸線上。中軸線最南面是一座巨大木牌坊,形制為三間四柱三樓,頂覆黃琉璃瓦,簷下裝飾有斗拱。木結構全部彩繪,前額上書金字:翠嶂丹泉,後額書:香林淨土,二者皆為康熙御筆。
牌樓的下面放置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牌樓前有古松二株,形狀奇特,離地三米多高,枝葉掩映,相互搭擾,猶如一項綠色天棚,遮陽蔽日。
山門前還有一單孔石拱橋,橫跨在深澗之上,名叫懷遠橋。過橋即為山門,磚石結構,歇山項,面闊三間,開有券門三座,券臉均為漢白玉石雕花,明間上正中懸匾額,上為康熙御筆:敕建岫雲禪寺。山門兩側為紅院牆,藍琉璃瓦頂,牆上嵌有琉璃大字,左為:佛日增輝,右為:輪法常轉,在陽光映照下閃閃發亮。
山門迎面為天王殿,面闊三間,綠琉璃歇山頂,簷下裝飾有斗拱,大殿內供奉四尊高約三米的巨大彩塑神像,天王殿前兩旁為鐘樓和鼓樓。
大雄寶殿是全寺建築中地位最高的大型建築。面闊五間,重簷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下簷均裝飾有斗拱。上下簷明間部位懸掛有金字大匾,上簷為:清淨莊嚴,下簷為:福海珠輪。殿前有寬大月臺,四周繞以石欄,有漢白玉石垂帶踏步可供上下。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形碧綠琉璃鴟吻,各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鴟吻是作為鎮物出現的,傳說為龍生九子之一,屬水,克火,以其形象放置於屋脊,可鎮免火災。
大雄寶殿後是三聖殿,殿兩側植有二株巨大而有氣勢的銀杏樹。東邊一棵高達三十米,樹冠濃蔭遮蓋大半庭院,樹幹需幾人合抱才能圍攏,相傳為遼代所種,距今已有千年,現在仍枝葉繁茂,生機盎然。據說這株樹在康熙皇帝來潭柘寺時,新生出一個側枝以表慶賀。乾隆時期,皇帝下詔將這棵樹命名為:帝王樹。西側與它對稱的一棵叫:配王樹。
中路松樹特別粗大,高入雲霄,還有娑羅樹、玉蘭樹和各種名貴花木、果樹等。寺中天王殿的廊子裡,還有潭柘寺一寶,它是一條長約一米,重達一百五十公斤石雕大魚。這魚遠看似銅,擊之能發出清脆樂音。古人說它是一塊寶石,其實是一塊含銅量較高的隕石。
山門裡的建築依地勢而上,一個比一個高。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建築,名為:毗盧閣。面闊七間,山調大脊,山牆的兩側有臺階直通上一層。下層室內有木質漆金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