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久之計。朕意:與太后幸駕玉清昭應宮,焚香沐告,祈禱天帝與諸先賢庇佑賑災。&rdo;
王曾思索片刻,瞭然趙禎此舉中安定人心的利害後,放下茶盞,起身很是贊同地頌了一聲&ldo;陛下英明&rdo;。
&ldo;王愛卿身為玉清昭應使,此事便交予愛卿安排。&rdo;
王曾立刻恭謹領命,與趙禎告退後,兢兢業業去安排帝後母子的祭祀事宜。
出得崇政殿門,王曾望一眼身後的煌煌殿堂,想到少主近幾年成長磨礪,心中不由慰然萬分。
身為兩朝重臣,王曾宦海沉浮,心如明鏡。不論太后如何巾幗英豪,她畢竟是女流之輩,外姓之人。大宋江山應是誰姓,玉璽掌國應是誰人,王曾與朝中諸多持正同僚一清二楚。呂武之禍萬不能在他們眼下上演。縱使拼卻烏紗官帽,丟掉朱紫蟒袍,他們也一定得為官家順利親政保駕護航。
官家今年已有十六,按照大宋律,男子十六即可婚配。賑災事後,禮部會為選後事忙碌。等到立後塵埃落定,官家大婚成家,群臣再上書奏稟,諫請太后歸政於帝便都成為順理成章之事。
到那時,太后恐再無藉口把持朝政。只要……所立皇后與劉氏無關。
王曾預想美好,卻不料在自家幼主心中,已定的人選恰恰便是與劉太后有親的一位女子。他與此女自幼相識,情愫暗生。中間離合聚散,不但沒有沖淡了情誼,反而因著鴻雁傳書,紙墨往來,讓原本的青澀愈發沉濃。
到如今他們往來收受的信箋早已連案累牘,寒來暑往,朝朝暮暮,他們相隔兩地,卻一分不落地參與著彼此的成長,分擔苦惱,分享歡愉。這雙少年男女成為進駐彼此心中最特別的人,世上再無第二人可取代,可更迭。
&ldo;官家。&rdo;
御苑的涼亭中,自晏殊離開,趙禎就孤身獨坐,安安靜靜望著眼前奇花異糙爭妍鬥豔。此時聽到閻文應啟聲,他頭也不轉,只是淺淺地掀了掀眼簾,淡淡道:&ldo;朕說了朕現在誰都不想見。&rdo;
引帶王嬛前來的閻文應微微一愣,側向王嬛,尷尬道:&ldo;王三娘子,你看這……&rdo;
&ldo;官家不想見人,那必是想見其他吧?&rdo;王嬛對閻文應笑笑,衝著涼亭揚聲說道。
趙禎轉過身,望眼王嬛,見她手中空無一物,心中不由泛起縷縷失落。
&ldo;還是沒有?&rdo;他垂下眼,聲音猶帶不甘:
王嬛笑而不語,只是偏頭掃視下四方。
趙禎瞬息會意,抬手屏退身周內侍。王嬛這才上前,將袖中一方精緻荷包呈送給趙禎。並解釋道:&ldo;還是沒有常州信箋,只有心腹從豐月樓轉遞的這個。&rdo;
這方荷包看似平淡無奇,只有右下青松針腳勻稱,繡工極美。上等的蘇綢襯著攢金絲的繡線,一針一回,皆似能看到做工者的全神貫注,情懷滿腹。
趙禎用指尖不動聲色壓蓋著左角的繡字,將荷包小心收起,問王嬛:&ldo;可有什麼傳話?&rdo;
王嬛搖搖頭:&ldo;並無隻言片語。&rdo;
趙禎頷了頷首,淡薄唇線輕輕抿起:&ldo;朕知道了。下去吧。&rdo;
王嬛倒也識趣,見趙禎心中鬱鬱不想多言,便躬身退出涼亭。還沒走出多遠,就聽身後傳來一道聲音,不疾不徐地說道:&ldo;等她從常州回來,朕會給你一道賜婚聖旨。&rdo;
王嬛悚然轉身,伏地叩拜:&ldo;官家,臣女惶恐,不知官家所言何意。&rdo;
</br>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