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問道 (第2/3頁)
花非花月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批判仁義,而是對沒有真正的仁義感到失望。
“伯陽公,還請為丘解惑,您的思想在天上,每每讀來都有一種面對素王的感覺。”
李耳是他認為的不遜色於洛明公的聖賢之人,李耳的認可仁義,這對他是很大的鼓舞。
“素王說,天下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古代的道,只能古代來用。
你是出生宋國的貴族,你的祖先是殷商的貴族,商湯也是上古的聖王,為何你不用商湯的大道,而推崇素王的大道呢?
難道是因為素王比上古的聖王更加偉大嗎?”
孔丘有些沉默,素王自然是要比聖王更加偉大的,但這樣豈不是說明,大道並不是越古越好嗎?
李耳的思想之中有樸素的辨證法,對於這些說服人的話說信手拈來。
“這是因為商湯的大道太過久遠,但是素王的大道你在洛國學宮之中親眼所見。
周禮是素王得以清平亂世的至理,仁義是可以維繫人心的大道。
但天下紛亂,難道空談仁義就能成功嗎?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了霸主,難道僅僅是因為仁義嗎?
他尊王攘夷,但為什麼不恢復周禮呢?
因為天下諸侯會群起反對他。
碗掉在地上碎掉,難道還能再使用嗎?
爵中的酒灑在了桌桉上,難道還能回到酒爵之中嗎?
周禮的崩壞是全天下所有人推動的,難道還能恢復嗎?
你是有智慧的人,想必是明白這些道理的,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是你這些年來,失敗的根源啊!”
說到最後,即使以李耳的澹漠,也有些感嘆了。
李耳這一番話很是刺耳,但孔丘的神情卻很是平靜,他的目光之中滿是堅定,“伯陽公所說的固然是現實,但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
仁義是天下人所需要的,那就是我要為之踐行的。
素王講諸夏夷狄之辨。
諸夏有禮,夷狄無道,若是沒有仁義,難道諸夏和率獸食人的夷狄還有什麼區別嗎?
我堅持大道,即使這會讓我粉身碎骨。”
李耳微微嘆氣,果然道不同不相為謀,尤其是孔丘這種擁有著堅定信仰的人。
孔丘不是為了改變自己的道而來,而是要從《道德經之中吸收那些有益的,完善自己的道。
如果是之前的李耳,可能會對孔丘的學說進行批評,因為他認為在現在這個亂世之中宣揚仁義,只會造成更加難以想象的後果。
但是經歷了素王之事,李耳的思想已經得到了昇華。
天道固然恆久,但有素王站在背後,人道又何嘗不能有一番作為呢?
李耳心中微微感慨,開始為孔丘闡述他從《洛語之中讀出的道理,孔丘驚訝的望向李耳,問道:“伯陽公,您為什麼不批評我的這種思想呢?”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李耳澹澹道:“道路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人自己去走出來的。
你是有智慧的人,有著堅韌不拔的品德,百折不饒的意志,泰山崩塌也不能影響你的心智,簡簡單單地勸說難道會有什麼用嗎?
你遊歷十年,歷經風霜雨雪,刀劍加身,卻依舊如此,說明這是你的道。
你已經得道了。
昊天尚且不能改變道,難道我能改變一個得道之人嗎?”
孔丘感覺到了自己和李耳之間的差距,“伯陽公,見到了您,我才知道聖賢的品德。”
孔丘曾經在曲國時,有一個學術上的政敵,名為少正卯,他的學術觀點很是偏斜,孔丘認為他會霍亂天下的人心。
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