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能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晉之時,朝廷就以曹魏舊錢通行,而不另鑄新幣。
到了東晉,依舊沒有統一的幣制,各地大行私鑄之風,其中尤以王敦麾下參軍沈充所鑄的沈郎錢最為知名。
但地方私鑄貨幣,標準不一,難免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
如今桓熙治蜀,自然打算另鑄新幣。
他召集匠人,在成都城外修建造鑄幣廠,鑄造五銖錢。
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九月十四,第一批新錢出爐,桓熙與定西幕府長史郗超一同前往鑄幣廠視察。
鑄幣小吏為桓熙奉上一千枚新錢,雖然此前已經稱過了重量,但他還是提心吊膽。
桓熙有言在先,每一千文,需重四斤二兩,若是出了差錯,便要將他治罪。
“府君,這裡正是新出爐的一千枚新錢,還請府君細數。”
桓熙聞言頷首,當即讓隨他前來的小吏上前清點,不久,小吏回稟道:
“府君,正是千枚,不多不少。”
“稱重吧。”
桓熙吩咐道。
小吏應諾一聲,當即為新錢稱重,郗超湊上前去察看,回頭笑道:
“主公,確實是四斤二兩,分毫不差。”
鑄幣小吏不禁鬆了口氣,桓熙誇讚道:
“你做得很好,我不會吝惜賞賜。”
小吏大喜,連忙謝恩。
桓熙摸出其中一枚,錢上刻著永和二字,永和既是當今天子的年號,也是新幣的名字,即為永和五銖。
自桓熙驗收過後,城外的鑄幣廠日夜趕工。
當永和五銖被大量生產之後,桓熙終於頒佈政令,廢除成漢舊幣漢興錢,在蜀地專以永和五銖通行。
同時在各縣開設兌換處,供民眾以舊幣的實際價值兌取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