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埋葬自己 (第2/2頁)
火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工業革命前後,種子跟收成的比例還只有1:4。
那個時候的中國,種子跟收成的比例就已經到達“恐怖”的1:20了。
也就是說同樣是一塊地,用同樣的種子,中國的農民可以收20斤糧食,其他地區的農民只能收4斤。
不過低緯度地區的文明除外,他們真的是撒上種子什麼也不用管,時候到了就來收糧食就行,而且收成照樣不錯。
跟中國處在同緯度的地區的文明,論種地,中國人是祖宗!
這跟人多地少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主要的原因,在很早的時候華夏大地上的人們就開始精耕細作了,那個時候的人口還並不擁擠。
就像都江堰、鄭國渠、靈渠這些水利工程已經用了兩千多年,同時期有的地方在造金字塔,有的地方在造鬥獸場。
時光荏苒,鬥獸場早已經殘破,金字塔也被風沙磨去了稜角,只有中國這些水利工程,還依舊在發揮他們的作用。
顯然獅子山的農民,還保留著他們“優秀”的播種傳統。
甚至英國的殖民統治也沒有改變他們的播種方式,畢竟英國人的農耕手段也好不到哪裡。
直到化肥和農耕機械出現之後,西方的糧食產量才趕超了古代中國。
不管是化肥還是現代的農耕機器,獅子山人都買不起。
而他們古老的耕種手法,已經難以適用於現代社會,因為現代的酋長們會徵收他們更多的地租。
用獅子山本來就沒多少餘富的糧食換取外匯,供酋長們消費。
而獅子山人為造成的糧食缺口,每年都是塞政府去聯合國哭窮,討要些糧食,這個國家才能勉強度日。
這讓姜宇和林海有些詫異,這種作為完全是對自己國家的葬送啊!
姜宇跟林海分析了半天,發現他們的農耕手段沒有在古代發展起來,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那裡的地好、陽光好,在古代根本就不用精耕細作就能養活一家人。
第二是這個國家自始至終都沒有太高超的冶鐵技術,沒有鐵器大大制約了農業發展。
這件事可笑是可笑,但不是小事,只有先讓這個國家的農業體系取得一定的成長,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工業人口。
所以姜宇只好再從祖國這裡“找援兵”,讓林海派人回國去鄉村招一批農民。
不要什麼農業專家,就是利用簡單的鐵器就能耕種的農民,這些人到了塞拉利亞,各個是農業專家。
解決完了這件事,妲己那邊也有了訊息。
正如姜宇的預料,作為兩派之間的聯絡人,潘寒在聽說拯救派提出和談後,作為中國區的最高首領,他肯定是要出面的詢問一下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