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裝完榫卯之後所用的膠粘劑是一種用來加固結合的輔助手段。
古代用黃魚鰾,蒸煮、碾碎、敲打而成,其特點是便於使用也容易回修。如果材料需拆換,只要在火上烘一烘,經過加熱即可溶開,拆開調換修理。
缺點是容易變質,在雨季易黴變發臭,不衛生且粘度不夠。如果用變質的鰾膠粘合榫卯,即可以看到一條明顯的黑線,影響美觀。
現在發明了專供硬木傢俱使用的化學粘合劑,其優點是使用方便、粘性強、能耐強、衛生美觀,卻難以拆開修理。
傳統傢俱的榫卯結構由古建築結構轉變而成。從現存的傳統傢俱可以看到三種形式。
第一便是出頭榫,在較早的明代傢俱中可見,還保留著做大木樑架的特徵。
第二是明榫,在明代傢俱中多見,也稱過榫,即眼打穿,榫從眼中穿出來與外邊平,在外側面可明顯見到榫頭,榫頭中間還可見到木銷的痕跡,其優點是榫頭較深,可在榫頭中間加木銷,即使木材收縮,榫也不會脫落。彌補了古代加工技術、加工工具和粘合劑的不足。
最後一個稱為暗榫,也稱半榫,明代後期及清代初期開始使用,直至近代幾乎全用暗榫。暗榫結構使得傢俱看上去比較美觀,不影響木面木紋的整體效果,缺點是容易產生虛榫,即眼深而榫短,或眼大而榫小,用膠來填塞,影響結合牢度和耐固性。
而從細緻的結構角度去劃分,常見榫卯結構一共有九種。
第一是攢邊結角榫,除了床、架類以外,所有的傢俱都由框架和麵板組成。框榫結角與板面的結合形成攢邊結角榫,木框料四根,兩根長而出榫的叫“大邊”,兩較短而鑿眼的叫“抹頭”,這是長方形傢俱的面子。傳統傢俱都做明榫,長方形傢俱大都橫向陳列,如長條桌、長條茶几、大供桌之類。大邊做榫,短邊抹頭鑿眼,結合以後,明榫則在側面,不影響正面木紋的美觀,榫與大邊聯為一體也很牢固,所以形成“大邊”做榫的傳統。現在通行做半榫(暗榫)也都以“大邊”做榫為準。
而結角榫又分單榫、雙榫、來往榫和保角榫四種。
單榫在“大邊”兩頭在厚度的中間各做一榫,相對的在“抹頭”兩端的中間各鑿與榫規格相同的眼;
雙榫則做兩隻榫,榫與榫之間留有相等的空隙,相對的抹頭料兩頭則鑿相同的兩眼;
來往榫是在“大邊”與“抹頭”料兩頭分別各做一眼一榫,榫與眼緊靠。中間無空隙,結合後,兩榫相交成直角十字形,受力均等且平整,如果做聯腳的明式傢俱,面框來往榫則將腿中間十字鎖住,特別牢固耐久,而且不易拆開,需向四個方向拉開才行,比單榫、雙榫都先進實用;
保角榫則是在單榫的基礎上分別在“大邊”開榫的尖端開一斜眼,在抹頭開眼的尖端留一小榫,這樣兩料結合其功能又像來往榫。不同的是在同一平面上眼與榫分前後。
來往榫則在同一位置榫與眼分上下。該榫適用於寬面框的結合。使面框不易蹺變。
單榫易於製作;雙榫結合比單榫咬得緊,牢固平整;來往榫既緊又平整,工藝複雜;保角榫與來往榫作用一樣,製作比較困難。
第二是抱肩榫,是有束腰傢俱的腿和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一種結構。有束腰的方桌、條桌、方几、長條几多采用。腿是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成45度斜角,並鑿成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拍合。斜肩上或留或後裝上上窄下寬的燕尾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有些掛銷可使牙條和束腰緊密地與腿足結合在一起。掛銷上口向內有一定傾斜,這樣牙條裝上去越拉越緊,反之則會離縫。既左右拉不開,又前後不脫離
第三夾頭榫是案形傢俱最常用的榫卯結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