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第1/2頁)
昨日黃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細節
小說離不開細節。黃花對於細節的把握,有的時候恰到好處,有的時候卻又失之適當。
1、民俗民風
這個不說了,極其成功的細節把握的典範。讀者在看書時去認真體會吧。
2、戰鬥場面
這個我個人認為是本書中最大的敗筆。之所以說是&ldo;敗筆&rdo;,是因為它完全不是&ldo;敵後遊擊&rdo;而是&ldo;正規戰&rdo;。看看每一次戰鬥的起因和過程就知道了。
在這些我認為的&ldo;敗筆&rdo;中,最大的敗筆,在於&ldo;肉搏&rdo;的描寫。我完全同意已有的幾位書評者說的,鬼子的戰鬥力真要是這樣,抗戰還用打14年?
看小說我們知道,故事的發生地並不是根據地,而是敵佔區;看歷史我們知道,鬼子的戰鬥力,包括個人格鬥能力都是很強的;我們也知道在當時,民兵的戰鬥力和主要任務並是&ldo;騷擾敵人,掩護群眾,組織實施堅壁清野&rdo;;我們還知道,八路正規軍除了迫不得已,是不會和鬼子打正面戰鬥的,比如常川犧牲的過程。因為他們的裝備不允許他們和敵人硬耗。
所以,和民風民俗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ldo;敵後抗日&rdo;沒有寫出來。
3、思想轉變
把民眾原始、樸素的反抗思想組織起來,帶領他們有組織有計劃地和侵略者戰鬥,這是本書的中心思想。但是我在書裡看到的只是蜻蜓點水似的思想轉變。
在書裡,我看到的是,面對家破人亡,那些人物一句&ldo;找八路軍參加抗日&rdo;就完成了思想轉變,似乎象吉順、俊子沒有一點模範作用。
實際上這樣的細節描寫,才是本書的真正的靈魂所在。
4、小說連貫性
前面我說了有時候我都不知道是在讀散文,還是在讀小說。這話既有讚賞的意思在裡面,也有不滿的成分在裡面。
首先我感到小說沒有一條主線。開篇,寫的是&ldo;1937年冬&rdo;,(順便問一句,那時候好象八路軍還沒有挺進山東吧?)跟著在第八章寫了41年鬼子才有計劃的&ldo;三光政策&rdo;,接著在第22章寫到了&ldo;1944年陰曆7月15&rdo;,在第25章中柳葉島的起義也是1944年,可下面的39、40章卻有出現了&ldo;1942年&rdo;以後才有的敵後武工隊。
其次,我個人認為,黃花有時候是&ldo;為了人物事件而寫人物事件&rdo;,沒有很好地吧他們串在一起。比如為了寫張化,就突然開始寫武工隊,為了寫海上漁民的風俗,就突然寫了柳葉島起義。
所以有時候我不知道作者是在講一個個獨立的故事呢,還是在寫一部完整的小說。
5、事件背景不清楚
因為小說的不連貫,就帶了書中故事背景的交待不清楚。比如,為什麼成立武工隊?比如鬼子為什麼要掃蕩?等等。這些背景,在講述獨立的故事時時可以省略的,但是作為一部完整的小說,卻是致命的,因為她顯得很不真實。
五、總結
整體來看,這本小說的比較成功的。創作來源於生活。作者雖然生活在城市,但對於老家的民風民俗的蒐集,顯然也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的。對於作者的辛勤勞動,我表示敬意。
在那一場偉大的戰爭中,犧牲和活著的人們,是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英雄;對於現時代的青少年的歷史教育來說,關鍵是如何記住先烈,如何記住英雄,如何深入瞭解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本書做了很好的教材。
讓我們記住和懷念那些普通的抗日民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