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5頁)
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是1975年開始正式當大隊長的。當時有15個生產隊,1147畝地,平均每人只有4分地。4分地上鬧革命,這是長江村在沒有鄉鎮企業之前所走過的路。那時我們也提出過建設新農村的口號和目標,叫做:‘房子兩邊站,面貌徹底改。騰出土地來,增產再增產。’農業學大寨唄,可學來學去,全村的人連飯都吃不飽。所以有人說張家港是蘇州的蘇北,我們長江村則是‘蘇州蘇北的西伯利亞’。老百姓窮到什麼程度一般人想象不出來,特別是那些連4分地都沒有的漁民,大冬天孩子不敢上岸,因為他們連一條像樣的褲子都沒有,只有待在船上鑽進蘆葦葉編成的草被子裡……1976年7月15日至8月13日,時任我們沙洲縣委書記的高德正帶領我們到鄰居華西村吳仁寶那裡學習,那個時候江陰縣也是我們蘇州地區的,華西村和吳仁寶就是我們蘇州樹起的農業先進典型。到華西村學兩件事:一是吳仁寶帶領群眾改天換地的精神,二是透過辦鄉鎮企業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經驗。這一個月對我教育很大,我想:我們長江村如果學吳仁寶的第一條經驗,我們沒法幹成事,因為我們只有人均4分地,4分地上再‘革命’,也恐怕只能革出個半飽的命來,所以我想學他的第二條經驗——辦鄉鎮企業。”
鬱全和就是從辦鄉鎮企業這條路將長江村帶到了光明大道上。
1978年到1980年那會兒,就在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忙著按手印分田到戶、廣東東莞一帶農民冒死偷渡到香港和深圳還有人在議論圈塊地搞“特區”是不是資本主義時,鬱全和及他的長江村已經轟轟烈烈地學著周邊的兄弟生產大隊,開始了創造“半壁江山”的偉業——大辦鄉鎮企業。
長江村與蘇州其他的鄉村還有些不同,最初蘇州搞的鄉鎮企業叫“多種經營”,長江村的“多種經營”算是從實際出發,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長江邊的長江村自然是靠長江吃長江。新中國成立人民公社後,長江村一直沒有撤銷的是一個漁業隊。鬱全和當生產大隊長後,特別是看了吳仁寶辦的作坊式小五金廠後,覺得自己生產大隊搞“多種經營”的潛力比華西村大,於是他一方面加強漁業隊,另一方面借漁業隊積累的資本搞起膠木五金廠及造船廠,而且由於搞的是“特色”生意,有獨家經營的優勢。1980年,他已經把長江村的隊辦經濟搞得有聲有色,他本人也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範。
第5章田埂上點燃的熊熊烽火(8)
有一天蘇州地委組織部的一位副部長找到鬱全和,告知他上級準備提拔他當副縣長,並問他什麼文化程度,鬱全和說:小學。組織部副部長笑笑:你的實際水平已經到初中文化了,再鍛鍊鍛鍊就是高中了,這樣吧老鬱,你到學校開個證明,弄個高中畢業證書,其他的事你就不用管了。鬱全和一聽,臉就紅了,憨笑道:這哪行!最後這位組織部長只好對沙洲縣領導說,老鬱不願開學歷證明,所以他的副縣長就不好辦了。
“我一個農民,哪想過當啥縣太爺!”鬱全和向我回憶這事時,絲毫沒有悔意地說,“我的本領和興趣倒是在辦鄉鎮企業上。”
這年鬱全和積聚了35萬集體資金,創辦了長江村第一個比較像樣的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而且提出了“借梯上樓,藉資生財,借船出海,借腹生子”的“四借”戰略。這與坐鎮在蘇州城裡的高德正書記提出的“橫向型經濟”不謀而合。
老鬱是個“活絡人”,很會做生意,又加上有個省勞模的身份,與外單位聯合辦企業很見效。“那兩年我一下辦了6個廠子,採取的土政策是:用地不要錢,把村上原來的老廠、舊廠改頭換面都變成了‘蘇州’‘無錫’大企業的分廠,這樣一下便成了氣候。”這是長江村辦鄉鎮企業跨上的第一個臺階。
“借殼辦分廠之後,又透過幾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