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第2/2頁)
鄧雲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很值得我們思考。作為歷史現象,為什麼這麼說呢?即八股文的讀書範圍:第一是《四書》及朱熹註解,過去有一部《四書備旨》,是學八股的第一讀物,其他五經、唐宋八大家古文、唐詩、時文、試帖詩等。讀書人最大的誘惑是科舉得中,功名利祿,為此必需讀以上這些書。其他書在科舉得中之前,自然無暇去讀,而得中之後,大多數人熱衷於作官,自然更不會去讀書。只有少數人功名得中的早,而又對讀書感興趣,成為各方面的學者。或者極少數未得中功名,落魄書生,而偏是讀書種子,讀了不少書,有了很大學問,如寫小說的蒲松齡、曹雪芹等人。從這個角度看,顧炎武所說的八股之害,甚於焚書的說法是可以理解的。自然這也是相對的,一方面是大量學子,為了應付科舉考試,囿於八股文所限範圍,只讀《四書》、五經、高頭講章,不讀其他書,因此其他好書雖多,卻不能讓廣大學子去讀,這等於不焚之焚,不但焚書惡名,卻收焚書效果。自漢代董仲舒罷斥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到八股文時代的幾百年中,恐怕是讀《四書》五經最專一的時代了。二是隻有極少數人讀其他方面書,不過在&ldo;八股文&rdo;的基礎上,轉而讀其他書,效果也很好,清代眾多學者、學術成就便是明證。這是一個很突出的矛盾。在理解顧炎武的話時,也必須注意到。再有八股出身的人,一般都知道尊重讀書多的人。這類故事很多,在此不多引。因而從顧炎武這樣大學者看來,八股之害,甚於焚書自是客觀事實。因為他讀的書太多了,而且注意實學,不僅限於《四書》、五經這點專為作八股文而讀的書。但從歷史理解、及從他以後清代的學術發展來說,他的說法,也還是相對的,但讀書少總是其歷史負作用之一。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