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第1/2頁)
鄧雲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雍正丙午,查嗣庭、俞鴻圖典江西試,查為主考,以《君子不以言舉人》二句、及《山徑之蹊閒》一節命題,其時方行保舉,或劾其有意譏刺,茅塞於心,更不知何所措,因搜其筆札詩草,語多悖逆,遂伏誅。並兄慎行、嗣慄遣戍有差。因停浙人丁未會試。俞鴻圖以副考自辨系出《日省月試》題,得免罪,旋出學差,以不知檢束,亦論死。&rdo;
試看彭啟豐亂出觸景生情題,如像查嗣庭一樣,被人檢舉,再遇上皇帝發怒之際,不也要出亂子,斷送頭顱嗎。清後期俞曲園任河南學政,出《君夫人、陽貨欲》截搭題,正是西太后垂簾聽政,聚斂財貨之時,被人檢舉有意譏諷,為此雖未斷送頭顱,卻被革職。後來講了一輩子書,再未作官。所以這&ldo;臨場不諱&rdo;的尺度,也要靈活掌握的。
四是明文規定《四書》出題時各書的次序。明代科舉考試,只規定從《四書》中命題,並未規定出那種書,因為《四書》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種書的總名,題目過分集中在某一種書,不免影響考試成績。據記載明代不管這些。洪武二十年丁卯應天鄉試,首題《老者安之……》三句,次題《興於詩……》三句,三題《克己復禮為仁……》三句。三題全出自《論語》。清代順治二年一開始就改變明朝含混辦法,而明確規定為兩種情況。第一種:首題《論語》,次題《中庸》,三題《孟子》。第二種首題《大學》,次題《論語》,三題《孟子》。規定載於清代《科場條例》中,鄉、會試各屆考試官,均按此規定出題。如有違反,便要擔處分。法式善《清秘述聞》、王家相等人《清秘述聞續》、徐沅等《清秘述聞再續》諸書,把清代自順治二年起,至光緒三十年甲辰恩科會試止,把清代二百六十多年中鄉、會試一百十二科的考試官姓名闕裡、解元及三鼎甲姓名、所有試題、包括文題、詩題,都作了記錄,題目次序,都是按照《科場條例》規定各書次序出的。據《制藝叢話》記載:道光庚子山西鄉試,首題《德潤身心廣體胖》、次題《體群臣也,子庶民也》,兩題並用《大學》、《中庸》而無《論語》題,實與《科場條例》不符,旋經主考檢舉,監臨奏參,部議&ldo;照違制律&rdo;,擬革職留任。梁章鉅說:&ldo;亦可謂寬典矣。&rdo;按是科據錢維福《清秘述聞續》卷五記載,為道光二十年恩科鄉試,山西主考官為侍讀李棠階、字文園,河南河內人,壬午進士。副考官為戶部郎中有慶字餘慶,漢軍正白旗人,丁丑進士。三題除上記《大學》、《中庸》二題外,尚有《孟子》題《既竭心思》二句:詩題為《賦得&ldo;淡煙樓閣數聲鍾&rdo;,得&ldo;鍾&rdo;字》,解元衛德玉,聞喜人。據此可知清代科舉出題嚴格規定,三題中《論語》、《孟子》一定要有。《大學》、《中庸》可任出一題。
五是明文規定可以出截搭題。據《制藝叢話》卷二十二記載:
&ldo;乾隆三年,議準考試命題,固取發明義理,而亦以展才思。遇有人文最盛之區。若命題專取官冕,士子蹈常襲故,或無從濬發巧思。間出截搭題,則旁見側出,亦足以覘文心之變化,第必須意義聯屬,血脈貫通。若上下絕不相蒙,恣意穿鑿,割裂語氣,殊屬傷雅。嗣後學正出題,宜以明白正大為主,即間出長搭題,亦必求文義之關通,毋蹈割裂之陋習,則既不詭於義理,而亦不問其性靈,庶文章之能事曲盡,而課士之法亦周詳矣。&rdo;
這就是八股文中大量截搭題的依據,但是出的太怪了,又引起爭論:乾隆四十年又因四川鄉試試題《又日新&iddot;康誥曰》六字,連上牽下,全無義理,不足以見學問、書卷。而稍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