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第2/3頁)
馮驥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多年來文化搶救積累的經驗,動 用&ldo;視覺人類學&rdo;和&ldo;口述史&rdo;的方法,對南鄉三十六村兩個重點物件‐‐宮 莊子的缸魚藝人王學勤和南趙莊義成永畫店進行最後一次文化打撈。我把這種 搶在它消失之前進行的針對性極強的文化搶救稱之為:臨終搶救。
我們迅速深入村莊,兵分三路:研究人員去做傳承人與村民的口述挖掘; 攝影人員用鏡頭尋找與收集一切有價值的資訊,並記錄下這些畫鄉消失前視覺 的全過程;博物館工作人員則去整體搬遷年畫藝人王學勤特有的農耕時代的原 生態的畫室。
透過這兩三個月緊張的工作,基本完成了既定的目標。我們已擁有一份關 於南趙莊義成永畫店較為詳盡的材料。這些材料有血有肉填補了楊柳青畫店史 的空白;而在宮莊子一份古代契約書上發現的能夠見證該地畫業明確的歷史紀 年,應是此次&ldo;臨終搶救&rdo;重要的文獻性收穫。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親歷 了中國城鎮化背景下農耕文化所面臨的斷裂性破壞的嚴峻的現實。面對它,我 們在冷靜地思考‐‐將採用何種方法使我們一直為之努力來保證文化傳承的工 作繼續下去。
應該說,這是我們面對迎面撲來的城鎮化浪潮第一次緊急的出動。這不是 被動和無奈之舉,而是一種積極的應對。對於歷史生命,如果你不能延續它, 你一定要記錄它。因為,歷史是養育今天的文明之母。如果我們沒了歷史文明 ‐‐我們是誰?
第67章 誰能萬裡一身行
昨天,攝影家鄭雲峰跑到天津來,見面二話沒說,就把一本又厚又沉的畫 冊像一塊大石板壓到我懷裡。封面赫然印著沈鵬先生題寫的三個蒼勁的字:&ldo; 三江源&rdo;。
夏天裡,我在天津大學北洋美術館為鄭雲峰先生舉辦&ldo;擁抱母親河&rdo;攝影 展時,他說馬上就要出版這部凝聚他二十多年心血的大書,跟著又說他還要跑 一趟黃河的中下游,把黃河拍完整了。幹事的人總是不滿足自己幹過的事,總 是叫你的目光盯在他正在全神貫注的明天的事情上。
在他的攝影展上,鄭雲峰感動了天津大學年輕的學子們。誰肯一個人拿出 全部家財買一條船,抱著一臺相機在長江裡漂流整整二十年,並爬遍長江兩岸 大大小小所有的山,拍攝下這偉大的自然和人文生命每一個動人的細節?不單其 艱辛匪夷所思,最難熬的是獨自一人終歲行走在山川之間的孤寂。他為了什麼 ‐‐為了在長江截流蓄水前留下這條養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真正的容顏,為 了給李白杜甫等歷代詩人曾經謳歌過的這條大江留下一份完整的視覺&ldo;備忘錄 &rdo;。多瘋狂的想法。但鄭雲峰實實在在地完成了。他以幾十萬張照片挽留住長 江亙古以來的生命形象。為此,我在他的攝影展開幕式講道:&ldo;這原本不是個 人的事,卻叫他一個人默默卻心甘情願地承擔了。我們天天叫嚷著要張揚自我 ,那麼誰來張揚我們的山河、我們文化的民族?&rdo;
提起鄭雲峰,自然還會聯想到最早發現&ldo;老房子&rdo;之美的李玉祥。他也是 一位攝影家,是三聯書店的特聘編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他推出一大套攝影 圖書《老房子》時,全國正在進行翻天覆地的&ldo;舊城改造&rdo;。李玉祥卻執拗地 叫人們向那些正在被掃蕩的城市遺產投去依戀的目光。二十一世紀初鳳凰電視 臺要拍一部電視片&ldo;追尋遠去的家園&rdo;,計劃從南到北穿過數百個各個地域最 具經典意義的古村落。鳳凰電視臺想請我做&ldo;嚮導&rdo;,可是我當時正忙著啟動 多項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