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第1/2頁)
水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回去好好休息,增加營養的同時要注意飲食清淡,另外就是這陣子儘量保持情緒穩定,不要再受刺激。
由於當地藥品緊張,老大夫就給開了點維生素,饒是如此,蘇慧蘭也已經很滿足了。
她心裡其實最恨的是自己,一是在濱河那幾天不該帶著奶奶吃那麼多油膩食物;二是昨天不該任性去買書,結果耽誤了回來的時間,害奶奶著急。
從縣醫院出來,已經十點多了,正好十點半有一趟到向陽公社的客車,祖孫倆剛好趕上了。
從凌遠縣到向陽公社一天有兩趟車,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平時車程差不多要兩個小時,如果趕上大雪天或初春開化,道路不好走時,車次還會取消。
車票一毛錢一張,但坐車的人不多,位子差不多空了一半。
等到十點半,客車準時開動,蘇慧蘭坐了沒多久就覺著自己腳凍麻了!
蘇奶奶就起來坐到了過道對面的位置,讓孫女把鞋脫了,跟她面對面坐著,把腳放她到衣襟底下!
蘇慧蘭可不好意思,她都這麼大了,哪能還像小時候似的讓奶奶給她捂腳!
為了轉移蘇奶奶注意力,蘇慧蘭就纏著老太太給她講講向陽公社的歷史,順便打發時間。
向陽公社早期是一個只有十戶人家的小鎮,名叫石砬子鎮,然而說是「鎮」,其實不過是個小村莊。
後來這裡成立了向陽林場,隨著五湖四海來搞支援建設的人們越來越多,基建不足、管理不到位的問題日益尖銳,林場人不得不把任務一分為二,在保證自己採伐任務的前提下,也開始大力開發基建,保障後勤工作。
這樣,原本空空如也的石砬子鎮漸漸就有了供銷社、發電站、衛生院、糧站、學校等基礎設施,大家也都隨著前來搞建設的林場人習慣,開口閉口把這裡叫做林場。
從67年第一個林場正式成立,一直到70年,凌遠縣內包括向陽林場在內一共有三個林場。
去年這些林場又都統一改稱「公社」,向陽林場也變成了向陽公社。
這一系列變化給為數不多的當地人帶來了極大便利,蘇奶奶就再不用像過去那樣,為了一包粗鹽要連著往小鎮上跑好幾趟。
基於特殊的形成模式,這裡實行政企合一制度,林場既擔負森林管理採伐工作,也兼管當地行政機關,說白了就是「兩塊牌子,一套領導班子」,一地的林場場長同樣也是本地的公社社長。
相比林場內數以千計的職工,像他們秀山大隊這樣的本地村落實在是人少得可憐,所以公社領導們對下面兩個大隊的管理都十分寬鬆。
大隊的男人們平常由大隊幹部組織,集體上山伐木,然後運到林場,換回錢和各種票據,再由大隊幹部按照各自出工的工分分配給大夥兒。
女人們就在家裡種地,種完集體種個人,至於種什麼呢?
土豆、蘿蔔、大白菜的老三樣,加少量蔬菜,要是時間掐的好,還能種點玉米、大豆嘗嘗鮮。
到了夏天也可以上山採山貨,蘑菇、木耳、藥材、松子,都能拿到供銷社換錢,貼補家用。
此外,公社還鼓勵社員在家搞養殖,養豬、養羊、養雞都行,數量方面也放寬了許多,畢竟本地冬季漫長寒冷,人不吃點油腥根本熬不住。
再加上當地人少,有吃不完的肉都是透過供銷社賣給林場,這也能適當減輕點當地的運輸負擔。
蘇奶奶告訴蘇慧蘭,本來她家裡就養了四隻蘆花大母雞,有一隻特別漂亮,雞冠子鮮紅,身上的羽毛黑的黑、白的白,可精神了!
不過在她去濱河之前,她把這幾隻雞都賣掉了。
蘇慧蘭聽到這兒,連忙握緊了奶奶的手,小聲安慰老人家,回去保證給她變出幾隻一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