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的呃呃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866年12月9日。
今天黑興根又一座學校落地,黑興根文化學校。這所學校其實是所小學,和黑興根軍事學院不同,在招收華人學生的同時,面向黑興根本地招生。
畢竟要去黑興根軍事學院上學,就意味著最後會前往東非,哪個德意志父母會趕著把孩子往非洲送。
所以黑興根軍事學院除了華人學生,其他德意志學員大多是些來自德意志各地的孤兒。
黑興根文化學校不一樣,他是所正規學校,而黑興根軍事學院其實是所野雞大學。
黑興根軍事學院不納入普魯士的教育體系,他的生源完全來自學院自主招生,畢業去向也目標明確。
而黑興根文化學校是向普魯士政府備案過的,這裡的華人學生都是以“留學生”的身份學習。
黑興根軍事學院的學生恩斯特可以發給東非殖民地戶籍,而黑興根文化學校華人學員在普魯士政府的檔案裡還是華人。
畢竟這些華人學生以後是要進入德意志其他學校學習的,他們沒有政府發給的身份證明,理論上來說都是黑戶,所以乾脆用留學生的名義來打掩護,而恩斯特就是擔保人。
黑興根軍事學院只能滿足軍事人才的需求,而恩斯特未來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
為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學習優異者可以進入德意志的中學繼續學習,而恩斯特也打算籌辦一所中學。
然後其中的佼佼者恩斯特會推薦到德意志的各個大學旁聽,學習。
至於學習不好的,只能在畢業後進入恩斯特的工廠打螺絲了,當然也可以報考黑興根軍事學院,最後去東非殖民地當兵,或者成為德語教師。
現在上濱海區已經開始試點德語教育,在第一鎮第一座德語小學成立,東非殖民地要求第一鎮的所有華人移民必須把孩子送到第一鎮的德語小學上學。
而學校的老師就是黑興根軍事學院畢業的學生,教材是他們曾經用過的教材。
對於移民的教育問題,當然是從這些孩子開始,老一輩移民也不求他們會說德語,能掌握幾個常用詞彙就行了。
這些成年華人,他們的思想早就已經定型,也過了最適合學習的年齡,如果直接掃盲,那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最後效果可能還不盡人意。
只要讓他們意識到,德語才是殖民地的未來,他們中間的聰明人會主動學習德語。
實際上有些腦袋靈光的移民早就透過和殖民地官員的交流學會簡單的德語,從而被安排為管理人員。
對於殖民地的移民來說,送孩子上學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畢竟有句話說的好,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遠東那些官僚確實是靠著壟斷知識和教育阻斷上升通道的,民間的戲文裡說的多好,只要考上狀元,那就是要啥有啥,老百姓沒吃過豬肉,但是見過豬跑。
本地的那些秀才,舉人和官老爺,那些讀書讀出來的人好處都是實打實的,哪怕是秀才,也能靠著教書育人脫離體力勞動,更不用說還有免部分賦稅的經濟特權,和社會地位的提升。
東非殖民地的教育當然不是遠東那種篩選官員的教育模式,就是單純的給這些普通移民孩子掃盲。
當然,前期這種越早接受義務教育的人,獲得的紅利也越大,比如殖民地比較好的工作崗位安排上,肯定會優先考慮接受過殖民地教育的移民。
未來隨著義務教育在東非殖民地的普及,這種紅利會越來越少,到時就會變成最低階的門檻。
東非第一所學校的教育內容實際上十分簡單,除了德語教育,就只有簡單的加減乘除,最後是“忠君愛國”思想。
所以這些孩子每天只有半天課,上午去學校裡學習,下午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