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第2/3頁)
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步,其於中國貢獻孰多孰少,後人自會有公允的評價。現在袁世凱已死去了近百年,應該是放棄仇恨偏頗的心態,心平氣和併力求客觀地回顧歷史、評價人物的時候了吧。
得人才者興,失人才者亡,這是老掉牙的歷史箴言了吧,但是口頭上承認容易,實踐中做到很難。原因多種多樣,與人的胸懷、見識、抱負、個性、好惡等等全都有關係。能得人才者必在上述諸方面素質良好,天生是做大事的&ldo;卡里斯瑪式&rdo;的人物,袁世凱無疑是這類人物中的佼佼者。直隸在戰後,百廢待興,在廢墟上建設新政,最缺的就是人才,袁世凱為此還同資望高於他的改良派的老輩人物張之洞,展開過人才競爭呢。
光緒宣統之交,中國政治形質,正在起重大變化,所謂&ldo;新政&rdo;,所謂&ldo;憲政&rdo;,已非純八股出身之官僚所能應付,故重用留學生,漸漸成為風氣。開其先者,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第一批留學生考試及第之翰林金邦平,即為袁的幕賓。張南皮(即張之洞)於袁雖有微詞,但羅致幕府人才,亦不甘居袁之後,……只是南皮雖喜歡接納士流,而為儒家&ldo;不黨&rdo;之說所蔽,保薦人才,極取嚴格主義,故懷有政治抱負者,多舍張而就袁。75
張之洞是同治二年(1863)的老進士,自命為李鴻藻、翁同騄之後的清流領袖,多年出任封疆大吏,在李鴻章死後,資望無人能望其項背,所以自視甚高,架子極大。胡思敬曾論及張何以難在人才上與袁世凱競爭的原因。
之洞自任京官起,直到入參軍機大政,舉薦提拔人才不過道府丞參的位置而已。因此熱中功名又有才能的人不太依附於他。再有性驕好諛,士人登門求見者,有去七八次不得接見一次的;或引到花廳等候,一等數小時見不著面;或雖見面,略為詢問數語就打哈欠呼人端茶送客。幕僚侍立稟白公事,小有失誤,呵責之聲已達於戶外。因此君子也都望風遠避,平時賞識提拔的僅是一二個浮華淺露的人士而已。76
而在袁世凱那裡則大不相同,&ldo;出其門者,用不了二三年就能出掌方面。&rdo;胡思敬稱之為&ldo;北洋捷徑&rdo;,並舉例說明:
光緒末年,熱中功名者用以獵取富貴的捷徑有二個:一個是商部,載振為主;一個是北洋,袁世凱為主。全都是內靠奕而借二楊(二楊,即楊士驤、楊士琦兄弟)為交通的樞紐。袁世凱初蒞北洋時,梁敦彥才任天津海關道,凌福彭任天津知府,朱家寶任天津知縣,楊士驤、趙秉鈞均以道員在直隸候補。不過二三年,敦彥官至尚書,家寶、士驤均位列節鎮,福彭升藩司,秉鈞內召為警部侍郎。其非北洋官吏攀附而起者,嚴修以編修在籍辦天津學堂,遂擢升為學部侍郎;馮汝與世凱聯姻,遂擢升為江西巡撫;吳重熹為世凱府試受知老師,遂擢升為河南巡撫。唐紹儀以前隨從世凱駐朝鮮,甲午之變,出死力保護袁歸國,所以對他更好。既奪取盛宣懷的路政交他主持,郵傳部設立,又用他為侍郎,一手把持部務,案卷合同全由他收藏,尚書張百熙雖與世凱是親家,也不能與之抗衡呢。紹儀既得志,又引用其同鄉梁如浩、梁士詒、陳昭常等,全都位列顯要。士驤又援引其弟士琦入商部。……世凱不由科目出身,遇到投帖子稱門生者,大為高興,必著力提拔。定成晚入其門,也出掌了大理院。在他勢力興盛時,端方、陳夔龍、陳璧、袁樹勛等沒有不依附於他的。77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