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第2/3頁)
[英] 尤金·羅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終,他們在1913年決定還是得自己來。
1913年6月,蘇丹邀請聯合派暨埃及皇室成員賽義德&iddot;哈利姆帕夏重組政府。幾位最具影響力的青年土耳其黨人進入其內閣,首次成為國家領導人。恩維爾、塔拉特和傑馬勒都被晉升為&ldo;帕夏&rdo;,成為文職官員與軍隊最高領導。塔拉特帕夏當選內政大臣;恩維爾帕夏成為軍隊中最具號召力的將軍,並於1914年1月當選戰爭大臣;而傑馬勒帕夏仍繼續擔任伊斯坦堡總督。1913年後,他們三人將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執政三巨頭,比蘇丹抑或大維齊爾(奧斯曼帝國首相)更有權力。
1913年7月,由聯合派領導的政府成功收復埃迪爾內。此後,聯合與進步委員會便在帝國政界所向無敵。這實際上是拜保加利亞在巴爾幹的對手所賜。在贏得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歐洲列強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使巴爾幹列國之間原本就含糊不清的戰利品分配更為混亂。奧地利和義大利尤其支援阿爾巴尼亞獨立。他們的目的是讓阿爾巴尼亞成為一個緩衝地帶,遏制塞爾維亞,防止其發展為亞德里亞海濱的新興強國。歐洲列強迫使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撤出它們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贏得的阿爾巴尼亞土地。塞爾維亞人對喪失阿爾巴尼亞的土地非常沮喪,遂把矛頭轉向了被保加利亞與希臘控制的馬其頓領土。保加利亞認為自己在對抗土耳其軍隊的戰役中貢獻最大,因此拒絕把任何領土割讓給塞爾維亞,並謝絕了俄國提出的斡旋。1913年6月29日至30日,保加利亞夜襲塞爾維亞和希臘軍隊在馬其頓的據點,由此引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保加利亞發現現在所有的巴爾幹鄰居都與自己為敵:羅馬尼亞、黑山、希臘和塞爾維亞結成了同盟。由於戰線過長,保加利亞被迫從奧斯曼前線調回軍隊,以制止希臘和塞爾維亞取得進一步勝利。這正是恩維爾長久以來所期盼的機遇‐但他仍然遭到了賽義德&iddot;哈利姆帕夏政府的反對,他們生怕進一步的軍事行動會給奧斯曼帝國帶來滅頂之災。恩維爾寫道:&ldo;如果那些當政者沒有下令作戰的膽量,我就自行動手。&rdo;最後,恩維爾終於接到了作戰命令,他率領一支騎兵和步兵團越過了不久前劃定的邊界,向埃迪爾內進發。[27]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