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第1/2頁)
[英] 尤金·羅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除在《柏林條約》中割讓的土地之外,奧斯曼帝國還因歐洲列強的侵略丟失了更多的領土。1878年,賽普勒斯成為英屬殖民地,1881年法國佔領突尼西亞,英國在幹預1882年埃及危機之後亦將這個奧斯曼的自治行省據為己有。喪權辱國讓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堅信,應該用鐵腕政策統治奧斯曼帝國,以確保國家未來不再被虎視眈眈的歐洲列強進一步肢解。值得稱讚的是,1882年到1908年間,帝國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手中沒有進一步解體。然而,保證領土完整的代價卻是公民政治權利的喪失。
哈米德二世的專制手段導致了有組織的反抗運動。青年土耳其黨是一群不同黨派人士的聯盟,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抵制蘇丹的專斷行為,恢復憲政,重啟民主議會制。土耳其聯合與進步委員會(cup)是隸屬該組織的著名黨派之一,最初是一個平民和軍人的秘密協會,成立於二十世紀初。雖然該委員會在奧斯曼帝國的各個地區都有分支‐比如阿拉伯半島,土耳其的各行省以及巴爾幹地區‐但他們在土耳其和阿拉伯行省的運動遭到了最嚴厲的鎮壓。因此,到1908年,該委員會主要在奧斯曼帝國巴爾幹半島殘留的領土一帶活動‐例如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色雷斯。[2]
1908年6月,蘇丹的間諜發現在奧斯曼第三軍團駐馬其頓部隊中,有一個聯合與進步委員會的支部。這些軍人眼看即將被送上軍事法庭,決心先發制人。1908年7月3日,支部領袖艾哈邁德&iddot;尼亞茲少校副官(adjutant ajor ahd niyazi)帶領兩百名全副武裝計程車兵和平民支持者揭竿起義,要求蘇丹恢復1876年憲法。原本他們都抱著必死的決心,然而叛亂卻因應了公眾情緒,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支援,他們的運動也因此日益壯大。馬其頓所有的城市均加入了反抗行列,宣佈遵從憲法。一位名叫伊斯麥爾&iddot;恩維爾的青年土耳其黨人軍官‐他聲名鵲起後人們簡稱他為&ldo;恩維爾&rdo;‐宣佈克魯普魯(k&oul;pr&uul;l&uul;)和蒂克韋什(tikveş)這兩座小鎮恢復憲法,此舉贏得了民眾的擁護。奧斯曼第三軍團還威脅要行軍至伊斯坦堡,讓帝國首都也恢復憲法。
在短短三週的時間裡,革命運動便如此聲勢浩大,令蘇丹再不能指望他手下的軍隊去壓制馬其頓起義了。這就是蘇丹被迫在7月23日召開內閣緊急會議的原因。會議的地點在耶爾德茲宮,從那裡可以俯瞰伊斯坦堡歐洲方向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臣們懼怕時年65歲的蘇丹,未能提及恢復憲法統治這一關鍵性問題。他們花了數小時找尋替罪羊,而不是思考該如何化解眼前的危機。
聽大臣們相互推諉了一天後,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中止了這場討論,向內閣宣佈:&ldo;我會順從民意。憲法起先在我的統治下頒布,是我確立了憲法,但後來出於時局需要,我中止了它。現在我希望諸位大臣起草宣言&rdo;,準備恢復憲法。大臣們如釋重負,即刻按照蘇丹的指示向帝國的各個行省派發電報,宣佈第二個憲政時代的到來。青年土耳其黨也因成功發起革命、迫使蘇丹恢復憲法而名聲大噪。[3]
起初,人們並沒有立刻體會到這起事件的重要意義。報紙上對該事件的報導只有短短一句&ldo;蘇丹陛下有令,按憲法重啟議會&rdo;,連標題和評述都沒有。這或許也反映了當時蘇丹對奧斯曼媒體審查之嚴厲,以至於各大報紙噤若寒蟬。直到24小時後,這則訊息才在民間有了反響。7月24日,人們聚集在伊斯坦堡和帝國各個行省的公共廣場上,共同慶祝重回憲法時代。恩維爾少校搭乘火車前往青年土耳其黨運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