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第1/2頁)
[英] 尤金·羅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而,無論民族主義者的政策在議會多麼受歡迎,&ldo;高門&rdo;始終都將安納託利亞中部的土耳其民族運動視為對自身權威的挑戰。自1920年5月協約國出臺和約條款,在奧斯曼帝國引發國家危機以來,奧斯曼政府一直相信除屈從戰勝國要求外別無選擇。&ldo;高門&rdo;希望透過在短期內接受戰勝國苛刻的條約,以換取長期較為有利的條件。而另一邊的土耳其民族運動者則認為,奧斯曼帝國一旦簽署和約,失去的領土和主權便再也無法收復。穆斯塔法&iddot;凱末爾及其支持者呼籲對協約國苛刻的條件說不,並抵制任何分治安納託利亞的行為。
&ldo;高門&rdo;認為,在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和經濟都一蹶不振的情況下,穆斯塔法&iddot;凱末爾和土耳其民族運動倡導對抗,將會招致滅頂之災。根據和約條款,負隅頑抗可能連首都伊斯坦堡都不保。於是,奧斯曼政府將穆斯塔法&iddot;凱末爾與其他幾位民族主義領導人以叛國罪告上法庭,並於1920年5月在審判亞美尼亞大屠殺的同一個軍事法庭上,缺席判處這位&ldo;加里波利英雄&rdo;死刑。
歷史將證明當時的大維齊爾及其內閣的判斷是錯誤的:只有拒絕和約才能保全土耳其的主權,穆斯塔法&iddot;凱末爾也沒有叛國。《民族公約》甚至沒有用&ldo;土耳其&rdo;這樣的字眼,而是用&ldo;奧斯曼&rdo;來描述國家。當奧斯曼政府使土耳其民族接受那份殘酷的和約,並同意外國勢力分治安納託利亞時,凱末爾及其支持者終於忍無可忍。1920年8月10日,&ldo;高門&rdo;簽訂《色佛爾條約》,由此導致土耳其民族運動與其決裂。從那天起,凱末爾派便一直致力於撤銷和約,並努力將簽署和約的奧斯曼政府拉下臺。
經過激烈的戰鬥,截至1922年,凱末爾派已在高加索、奇裡乞亞和安納託利亞西部三條戰線上分別戰勝了亞美尼亞人、法國和希臘,至此他們擊敗了在土耳其境內的所有外國部隊。1922年10月11日,與希臘簽訂停戰協議後,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於11月1日投票廢除奧斯曼蘇丹制。奧斯曼帝國的最後一位蘇丹‐穆罕默德六世僅在位四年(他於1918年7月,即一戰結束前四個月,接替他同父異母的兄弟穆罕默德五世成為蘇丹)便遭流放,於同年11月17日被送上一艘開往馬爾他的英國戰艦。
1923年7月在瑞士洛桑,民族主義者領導的土耳其政府與戰勝國重新簽訂條約。新條約承認土耳其獨立,並大致保留其現有領土。得到國際認可後,土耳其共和國於1923年10月29日宣佈建國,穆斯塔法&iddot;凱末爾任國家第一任總統。後來,土耳其議會授予穆斯塔法&iddot;凱末爾&ldo;阿塔圖爾克&rdo;(字面意思即&ldo;土耳其之父&rdo;)的稱號,以表彰他在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如果當時的蘇丹政府能夠利用&ldo;阿塔圖爾克&rdo;的運動抵制《色佛爾條約》的話,現在立於土耳其共和國版圖之上的也許還是奧斯曼帝國。無論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遭受了多大的失敗,接受苛刻的和約才是最終導致它滅亡的根本原因。
1918年10月戰爭結束後,雙方士兵都歸心似箭。第一批從中東戰場打道回府的是戰敗方同盟國計程車兵。根據停戰協議,利曼&iddot;馮&iddot;桑德斯負責監督德國士兵撤出奧斯曼帝國境內。一開始,已抵達伊斯坦堡的德國與奧地利部隊被船運至敖德薩,再取道烏克蘭回德國。但接下來,美索不達米亞第六軍的1200名德國和奧地利士兵花了數周才抵達伊斯坦堡,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德奧士兵亦是如此。據利曼估計,到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