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安排好了冀、幽兩州,何進心情不錯,袁術調走之後,洛陽地區幾乎所有的人馬都掌握在他手中,他覺得是應該要搞一些事情了。 何進首先準備著手改革的便是土地制度,這是封建王朝的立國之本,強盛之基,也是衰敗之源。 在他看來,幾乎所有封建王朝的崩塌,土地制度的崩潰都是重要因素,而東漢也不例外。 這個時期由於天災人禍不斷,土地逐漸集中到了貴族、世家的手中。 百姓為了活命,除去當流民、山匪,就只得依附於這些貴族與世家,平日為農,戰時為兵。 最典型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幾大世家都私自接收、藏納無數流民,可輕易組建數萬大軍。 可這些人員全部都只聽命於自己的家主,東吳的君主是很難直接指揮的。 而世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對於人口多是隱而不報,也就直接減少了政府的稅收。 若不解決土地問題,即便天子再是勤政,大臣再是賢能,這東漢朝廷也最終不過是放大版的東吳政權,被世家架空罷了。 歷史上三國時期,由於連年征戰,以曹操為首的諸侯紛紛開始屯田,此為軍屯。 此法在戰爭時期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所以之前何進命朱儁在關中屯田,讓曹操在兗州屯田,就是為了確保若突發戰爭,朝廷能有兵可用,有糧能吃。 但歷史驗證過,曹魏的屯田制度只是戰時良策。 而一旦社會逐步穩定,這種半軍事化的土地制度剝削嚴重,不能很好的調動積極性,最終在曹魏後期北方大局穩定後,開始逐漸消亡。 在何進到來以後,大漢已有平穩之勢,所以還得有更適合當下的土地制度。 於是何進在朝會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大將軍派系的官員則紛紛出言相附。 其法倒也簡單,支援荒田、荒地開墾,無論百姓、流民都可以去官府認領無主荒田,頭三年不收田賦田稅,產出一律歸耕種者所有。 耕種滿三年則該地歸耕種者所有,官府依法收稅。 此法參考的是歷史赫赫有名的“均田制”,後者在歷史上持續了三百多年,更是奠定了唐朝強盛的基礎。 何進提出的還只是閹割版本,更像是從曹魏屯田制繁衍而出,難稱“制度”,卻也算是一條積極政策。 在何進看來,此法不但可以鼓勵耕種者積極性。 更重要的是,大漢流民、逃民無數,若能用此政策,吸引他們出來耕種、落戶。 時間一長,不光是糧食儲備與稅收的增加,還可以得到戶口的增長,這對朝廷而言,無疑是件好事。 有錢、有糧,就可以養的起軍隊,何進也就能維護住朝廷正統。 其實,想要解決土地兼併的影響,最簡單的還是鼓勵商貿。 歷史上宋朝同樣土地兼併嚴重,卻不影響它的繁榮。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宋朝商貿繁榮的緣故。 但眼下這個時代,貿然鼓勵經商顯然不現實,而鼓勵開墾則顯得平緩很多,它針對的主要是無主荒田與無地之人。 而耕地面積的增加,並不算是去搶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對於他們的衝擊沒那麼大,朝堂的反對聲音自然也就不多,被何進派系輕鬆壓倒。 新政策的推出,效果雖不是短時間能見到,但還是讓何進對於未來充滿期待。 可就在劉辯同意了此策之後,卻有益州使者被帶上大殿,向劉辯遞交了劉焉的奏書。 劉辯命宦官宣讀,原來是劉焉說他身體每況愈下,想懇求天子讓他的幼子劉璋去益州探望。 劉辯還在沉思,下面的何進心中卻是大為驚訝。 他原本調劉虞回洛陽,就是想在劉焉去後,利用前者的身份、聲望與大漢現在穩定的背景去對劉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其率益州歸附朝廷。 他的確知道劉焉沒多久能活了,但卻沒想到劉璋此時原來就在洛陽。 並且除了他以外,劉焉的長子劉範、次子劉誕居然也在洛陽,只有三子劉瑁跟在身邊。 “我去,這不是鬧了個大烏龍?!”何進暗自汗顏,覺得自己拉低了穿越者同胞的智慧。 不過還好,換湯不換菜,稍微變動一下,還是可以操作的,但現在,他決定先見見劉璋。 當晚,大將軍府燈火通明,大廳之中,何進坐於主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