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有攔沙與衝沙之爭論,前者主張提高三門峽樞紐的正常高水位,加大庫容,樞紐實行分期修築、分期抬高水位運用;後者則主張壩址下移到八里衚衕建衝沙水庫,利用該處的峽谷地形衝沙,且可避免淹沒關中平原。
經計算得知,在八里衚衕搞衝沙水庫不行,而三門峽水庫又因淹地淹人太多,不少人反對。從1952年下半年起,轉而研究淹人淹地較少的邙山建庫方案。1952 年10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王化雲向毛澤東主席彙報了邙山建庫方案。至此,三門峽建庫方案歷經了二起二落。當時,計劃在邙山修建庫容160億立方米的滯洪水庫,但有人主張修建衝沙水庫。上述兩種方案的計算結果,投資都在10億元以上,移民超過15萬人,由於花錢多,又沒有綜合利用效益,不合算。於是,1952年冬又第三次提出修建三門峽水庫。
●1953:第三次提案及被否決。
1953 年2月,黃委會主任王化雲向毛澤東主席彙報了三門峽建庫及整個黃河的治理方策,毛澤東主席聽後很高興,認為可以研究。1953年2月15日,黃委會做出《關於1953年治黃任務的決定》。其後,水利部對修建水庫解決黃河防洪問題給黃委會作了明確指示:第一,要迅速解決黃河防洪問題;第二,根據國家經濟狀況,花錢不能超過5億元,淹沒不能超過5萬人。由於這一限制,三門峽的建庫方案第三次擱置起來。根據水利部的指示,黃委會重新研究方案。1953年5月 31日,王化雲據此上報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並轉報毛澤東主席。由於當時國務院已決定將治理和開發黃河列入蘇聯援建專案,而未定案。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國家計劃委員會於1953年6月17日召集水利部、燃料工業部、地質部、農業部、林業部、鐵道部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人開會,商討蘇聯專家來華幫助制定黃河規劃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會議決定成立以燃料工業部和水利部為主的黃河研究組,國務院有關部委指定專人參加,在國家計劃委員會的領導下負責調查、收集、整理與分析黃河規劃所需的各項資料。由李葆華任組長,劉瀾波、王化雲、王新三、顧大川任副組長。黃河研究組初始集中技術幹部39 人,整理、編寫及翻譯了黃河概況,包括主要壩址的地質、經濟調查和水土保持調查等方面文獻47篇與大量圖表及統計資料。蘇聯專家綜合組來華後,研究了上述各項基本資料後認為:已具備編制《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以下稱《技經報告》)的條件,並建議在進行黃河查勘的同時,開始編制《技經報告》,《技經報告》主要綜合解決防洪、發電、水土保持、防沙、灌溉、航運和選擇第一期工程等問題。
隨後,工業部水電建設總局副局長張鐵鑄,黃委會主任王化雲、辦公室主任袁隆、計劃處副處長耿鴻樞等,陪同蘇聯專家格里哥洛維奇、瓦果林奇,乘船查勘黃河干流潼關、三門峽、王家灘、八里衚衕等壩址。在三門峽下船,專家們仔細觀察了兩岸的形勢和地質情況,認為該處建壩條件優越,應做比較詳細的勘測工作,併為壩址指定了第一批地質鑽探孔位。
●1954:蘇聯專家力薦三門峽方案。
在三門峽工程歷史上,1954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蘇聯對華156項重點援建專案出臺,黃河流域規劃赫然列在其中。該年初,黃河規劃蘇聯專家組一行7人抵京,同中國的水利專家以及官員組成考察團,進行了歷時數月的勘查。作為結論,蘇聯專家組組長科洛略伕力薦三門峽方案。更關鍵的是,科洛略夫提出了“用淹沒換取庫容”的理由:“想找一個既不遷移人口,而又能保證調節洪水的水庫,這是不可能的幻想、空想,沒有必要去研究。為了調節洪水,需要足夠的水庫庫容,但為了獲得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