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17年4月17日,父親年近五十、母親也快四十歲時生下了我。中年得子,兩人自是歡天喜地,宴請親朋,辦滿月酒,慶祝一番。父母給我取乳名民順,大概取其平順之意。又請族祖關翔千給起了大名,按族譜應是升字輩,就取名關升彥,後來父母又覺得叫俊彥好聽,就改叫關俊彥,字俠青。我這個名字一直用到二十多歲,到延安後才改名叫黎原。
我七歲之前,家庭情況總體說是比較好的,父母對我非常寵愛。在我七歲時家庭發生了重大變故,父親患肺癌不幸去世。當時我正在胡家圍子隨四爺讀書。當年父親帶我到縣城逃避土匪綁票時,他就覺得胸前憋悶,吐過一次血,但他並不介意,認為心裡吃重,調理調理便會好的。日子一久,病情加重。那年月醫學落後,農村醫療條件更差,直到父親病危時也沒有請醫生,而是找了幾個道士來家診斷。道士說父親是鬼魂附身,只要趕走鬼魂身體就好了。那時在農村還有一個陋習:當病人快不行的時候,是不可以住在臥室的,一定要搬到堂屋搭鋪。我印象特別深的就是道士們將父親搬到堂屋,繞著父親敲鑼打鼓,唸咒語。我和母親既無助又無奈,只好眼睜睜地望著父親疼痛憋悶而死。
父親去世後,家境開始艱難。我尚年幼,生活的重擔就都落在母親一個人身上。孤兒寡母,日子本來就過得緊巴,加上我要上學,更是捉襟見肘。記得有一年大年三十,家家都在歡歡喜喜地迎新春,縣上來了兩個官差,上門要收稅款十塊銀元。當時家裡沒錢,交不上,官差就是不走,母親哭了半天,沒有辦法,只好到親友家借來五塊銀元,給了他們才算完事。雖說家境已大不如前,但母親非常要強,頑強地支撐著這個家,繼續供我念書。
父親去世後,家裡沒了勞動力,二舅看母親獨自一人支撐著這個家實在不容易,就讓他的妻弟來我家做事。他姓朱,叫什麼名字我記不得了,我一直叫他朱老舅。
朱老舅家境相當艱苦,除了姐姐嫁給我二舅外,家裡一個親人也沒有,只能靠打工度日。因此,朱老舅到我家很知足,什麼要求也不提,一年四季只是埋頭幹活。養牛,餵豬,種地,所有的髒活、累活幾乎全包了。平時他很少說話,只知道幹活,一天勞作十多個小時,毫無怨言。家裡大小事均靠他操持。母親為了感謝他對我家的幫助,主動出錢幫他討了老婆,還送了兩間房給他安家。我念書之餘,有時回到家裡總愛往大人堆裡鑽,聽大人談古論今說閒話。東圍子東頭豆腐坊是村民們光顧的好去處,炕熱、屋暖,還有豆腐的飄香,經常聚在那裡談天說地。我也經常到豆腐坊裡去玩,聽他們說書、講故事。
其中陳家兄弟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陳家兄弟四人,家裡除了一個菜園子外沒有多少地,就租種了我家近三十畝地幾十年,同我家關係很融洽。老大陳景彥,為人忠厚正直,很受鎮上人的尊重。解放後,他是村貧下中農領導小組的組長。老二叫陳景俊,村民們都叫他陳老二。他年長我十歲,我就叫他陳二哥。陳老二雖然沒念過書,卻生性耿直,好打抱不平,剛二十多歲,在鎮上很有人緣,曾被村民推舉為關家店紅槍會首領之一。農閒時,他也做些小買賣,穿行於光山、羅山、黃陂等蘇區各縣、鎮,還到過漢口,這在鎮子上算是見多識廣的能人了。大家都喜歡聽他講故事。他對我很好,有時在豆腐坊裡教我念《七俠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書。天長日久,我的讀書能力有很大提高。
2、私塾生活
1923年春,我六歲時父母叫我隨族祖關翔千讀私塾。關翔千是他的字,名鳳祥。因為在關家鳳字輩中排行老四,父親叫他四叔,我叫他四爺。他從小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因清末廢除科舉,他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後來便進了武漢政法學堂唸了幾年新學。四爺為人一向淡泊名利。政法學堂畢業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