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5頁)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言土位中央。而氣出於上下也。寒氣客於胃。厥逆之氣。上走心為噫。得後氣則快然如衰。
是厥氣出於胃。
從脾氣而上下散。故當補足太陰陽明。以助其分散焉。眉本乃足太陽之經。寒氣客於胃者。乃太陽寒水之氣也。一曰補太陽之陽氣於上。而客中之寒氣可散矣。姚士因曰。腎為水髒。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噦者。寒氣在於肺。噫者。寒氣在胃中。一瀉少陰之寒。一補太陽之陽。補瀉雖別。其義則同。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
此言太陽之氣。與心氣之相和也。太陽之上。寒水主之。少陰之上。君火主之。陰陽互交。標本相合。故心為陽中之太陽。太陽與心氣之相合也。是以陽氣和利。則上滿於心。出於鼻而為嚏。
鼻乃肺之竅。肺乃心之蓋也。太陽之氣。生於膀胱。膀胱乃津液之府。陽氣和利。上滿於心。則陽氣盛矣。故當取足太陽之榮於眉本。使津液上資。則陰陽相平矣。夫太陽之氣。主於膚表。一曰補眉上以取太陽之氣。使氣行於外。則不滿於心矣。
黃帝曰。人之 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
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 。因其所在。補行肉間。( 音朵)
此言筋脈皆本於胃腑之所生者。 者垂首斜傾。懈惰之態。筋脈皆本於水谷之所資養。故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蓋經脈者。所以濡筋骨而利關節者也。夫陽明主潤宗筋。陽明虛則宗節縱。是以筋脈懈惰。則陽明之氣。行於宗筋。而用力於陰器矣。行陰用力。則陽明之氣。不能復養於筋脈。故為 。因其所在行陰。故補分肉間。以取陽明之氣外出。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
上液之道也。口鼻
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
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挾頸。
此言五臟之液。內濡百脈。膀胱之津外濡空竅。夫水谷入胃。津液各走其道。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五臟主藏水谷之津者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復還入胃中。以資臟腑。是臟腑膀胱之津。交相資益者也。是故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蓋液者。又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宗脈者。上液之道也。液道開而泣不止。則液竭。而濡空竅之精。
不能灌於目。而目不明矣。故命曰奪精。謂奪其外濡空竅之精也。當補膀胱經之天柱於挾頸間。以資津液上灌。蓋液隨氣行者也。夫口鼻耳目。皆為空竅。故曰口鼻者。氣之門戶也。謂津液隨氣而上濡空竅。故精不灌則目不明。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繫急。心繫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此言上焦之宗氣。與下焦之生氣相通。而行呼吸者也。夫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憂思則心繫急。心繫急則氣道斂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當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留之者。候氣之至也。蓋腎為生氣之原。少陽屬腎。乃腎中所生之初陽。上通於心主包絡。
故補手少陰心主。以通上焦之氣。補足少陽留之。以候下焦之生氣以上交。王芳侯曰。本經凡曰手少陰心主。乃包絡之經。以相而代行君令者也。凡曰足少陽。乃兼手少陽而言。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