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零一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古來失意易聖賢,
歲月不饒無用人。
樂天順意為哪般,
青燈古佛修萬年。
落葉的小酒館也不太景氣,內卷的很厲害,而且大多數年輕人都虹吸到了大一點的城市去發展了。
用“戈森定律”,又稱“慾望滿足定律”或“享樂定律”來解釋就是:
戈森從功利主義出發,認為“一切人類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最大享樂”。這個定律的論點是:
一是人類為滿足慾望,獲得享樂,使其總量達到最大限度,必有賴於增加享受(消費)的次數,但每一次的享樂數量(個量)又必因其次數增加而遞減,直至最後享受的那個單位所增加的享樂數量(邊際效用)為零而停止;若再增加,則反而成為負數,享樂變成痛苦。
二是如果在幾種享樂之間有選擇自由,但無充分享受時間,則不論這幾種享樂最初的絕對量如何不同,為要取得最大的享樂總量,就必須在他們之間依次享受(消費)其享樂量最大者,直至各種慾望滿足的數量(個量)彼此均等為止。
三是原有慾望已滿足時,要取得更多的享樂量,只有發現新享樂或擴充舊享樂。
這是邊際效用理論,這是不是振興經濟的一個思路呢?
無事之時,讀了讀以前自己喜歡看的書,消遣消遣,打發時間。
榮格的《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中說:人生的一百八十弧度可分為四個部分。前一部分在東方,是孩童時期——即我們是他人眼中最多問題的情況,我們仍然不自知。
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便是青年和中年。
而最後——最年老的部分——我們再度陷入無憂無慮、不知一切的情況,我們再度成為他人眼中問題最多者。
榮格是發展心理學的鼻祖。研究人類在每個發展階段的特徵。
孩童時代與最老年當然完全不同的,然而期間亦有共同點:即兩者都陷入無意識的心理狀況中。既然小孩子的心理從無意識發展而成的,其心理過程——雖說很不容易探知其情況——並不像那些年老人那麼難以察覺出來,因為這些年老的人已再度陷入無意識中,然後又慢慢從無意識中消失掉。
落葉說:“那就是說,孩童是從無意識的狀況中逐步成長,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而老年人是從有意識變為無意識的過程。如果人生沒有輪迴,那這個過程就體現在下一代中。”
從心理療法的觀點來講,人最好還是把死亡視為只是個過渡而已——只是一種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其範圍和永續性是超乎我們的知識領域的。
落葉對我說:“對於死亡後,東西方從意識方面的認知都是無法想象的。因為沒有死去而又重生的回來驗證這個過程,所以從長生久視的觀點看,看作是過渡是對輪迴的某種意義上的肯定。”
榮格探討人生的過程,而對起點和終點做了細緻入微的比較。和東方神秘的文化對生命過程的解釋有著不同的理解。
處於各個階段的人生社會表現也不一樣。不同的人表現也不一樣。
在中青年,所謂的如日中天時期。凡有作為者,都在經歷著成功和失敗的打擊。越有才華的有作為遭受的打擊越強。
我們看在偉大的唐朝盛世這個時期,很典型的就是同時代的兩個才子又是在一個部門工作的好朋友的故事。
唐朝的白居易,在年輕時有著為國家強盛為人民富裕的政治抱負,並且以實際行動,與當時的官僚集團中的反面勢力做著殊死的拼搏。最終還是因為寡不敵眾,被貶官趕出京城。白居易受此嚴重打擊後,深知官場的險惡。無奈中開始“獨善其身”,到了晚年,過著“樂天知命”的閒適生活。
而處於一條戰線的元稹卻是在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