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第2/3頁)
鳳閣龍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分離就割碎了心。但這是必須承受的,以後還有更漫長的分離,她唯有認真努力的種菜,把所有的愛都種下,想著每一天他們吃著她手種的美味蔬菜,快樂的長大,那麼分離的痛苦,也不算什麼。
而她所愛的那個男人,會吃著她親手種的菜,愜意的眯起眼睛,在那時候忘記了身體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脅,露出愉快的笑容來。
她無力和老天對抗,無法拯救她愛的那個人,那麼讓他快樂,就是她最大的努力了。如果能,如果能一輩子給他種菜,一直到他們都老去,那該多麼好。
她最怕的就是她已經老了,而他始終年青著,活在她的記憶裡,她種的菜,他再也不肯吃了。
那時候她會多麼痛苦?她想不出。一定要在那時候才能知道吧?現在她想不出,只要想,就會痛苦,然後再也想不下去。
她愛他,他不愛她,所以她的痛苦和願望,都在他煙波不生的眼裡,淺淡無痕。
他會淡然離去,彷彿解脫,漫不經心的留她在塵世淚流滿面。
她想留住他,所以她努力的種菜,也許就為了貪戀這美食美味,他可能會喜歡活久一些吧?
那已經是她最大的力量了。
帝都的鄭家老宅是一個獨立的院子,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城市裡非常難得。聽老管家的說法,原本鄭家是明朝皇家後裔,鎮守南京。
崇禎帝吊死煤山後,接著滿清入關,經過激烈爭論,這一支皇族分為兩支,由身份最貴的兩兄弟分別帶領,一支流亡海外,在美國慢慢發展起來,一支繼續留在南京為大本營,組織反清復明,演變到後來的青幫洪門的,都和這一支有關。
後來民國推翻滿清統治,兩支因為身份原因,都沒有參與政治核心,但積極支援民國統治,在外交上積極協助民國政府和各國結交,在國內也透過幫派組織協助,在民國政府眼中屬於又聯合又戒備的勢力。
後來兩支重返北平定居下來,南京因為是民國政府政治核心,也依舊保持著部分勢力。
隨後抗戰時期,兩支都積極參與抵禦外侮。淞滬之戰後期,南京政府匆匆放棄南京,日軍一路屠城而來,兩支也曾組織幫派人員抵禦,終究是杯水車薪,南京陷落。
從南京地下密道逃出南京後,兩支元氣大傷,對民國政府失望怨懟
,逃往香港。
隨後照舊商議決定,兩支依舊一分為二,一支前往北平,一支前往海外,相約守望互助。
抗戰勝利後,海外這支原定回國,結果內戰爆發,兩支失去聯絡。
隨後民國政府內戰失敗,逃往臺灣,留下的那支沒有跟去臺灣,留在了北京,參與國家建設。因為歷史原因,注重教育,多有人才,有教授,有商人,有醫生,有畫家音樂家,很受國家器重。也嘗試和海外那支聯絡,但因種種政治原因,雖然聯絡上卻沒有順利見面。
隨後世人皆知的文化大革命開始,初期時候,政治嗅覺敏感的這一支就感到危機,匆忙聯絡海外族人用盡外交方式將幾個少年子弟以治病為名接出,隨後文化大革命爆發,就斷了聯絡。
文革結束後,這一支百人的家族就只剩下十幾人活著,還多有重病,平反後,政府也開始發還房產,但當年諸多房產都住進人不能歸還,就進行了經濟補償,只有這個大院因為當時地處稍偏,交還給倖存的族人居住。
直到改革開放,當初被接出的孩子歸國投資,其中就是鄭玉成的父親為首,隨後在國家的優惠政策下開始創業,成立多個涉足廣泛的合資公司,在大陸的產業雖然極大,但最大的還是在美國的產業,隱然是華人商會領袖,觸手伸向世界各地。
在香港也舉足輕重,是低調的豪門。反而是在大陸因為投資時間短,又有所保留,明面上只是普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