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的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些人一臉怨言過來把錯都推在岑昏的頭上:“弄成今天這個樣子,都是岑昏的錯,請求陛下誅掉他。臣等出城決一死戰。”
孫皓看著這些臣沆瀣一氣,也只能說著:“他只不過一箇中貴,還能耽誤誤國家?”當時你們怎麼不反對,現在在這裡閒言碎語(看來孫皓還是有些立場原則的,不過這些官嫉賢妒能!)
聽著皇上不能除掉岑昏,這些人聲音反對聲更大了:“陛下難道沒有從蜀國的黃皓誤國這件事情裡吸取教訓嗎!”
也沒有聽吳主落下命令,這些官就自己做主一起擁進了宮中,抽刀把岑昏砍得稀巴爛,拿著他的肉活吃了。
陶濬上奏:“嗯~臣帶的戰船都太小了,希望陛下能夠讓我帶著二萬兵乘著大船過去打他們,這就可以攻打他們了。”
孫皓聽了他的話,還是撥給了各部御林軍給了陶濬迎流而上迎接敵人。前將軍張象,率領著大批水兵下了長江過去迎敵。帶著部兵正走著的時候,沒料到西北風開始颳了起來(西北風颳應該是冬天),這西北風的吳兵的旗幟,都不能緊緊的握著了,一個個都被吹到倒在了小船裡;好像因為作孽老天也不願意讓他們打贏吧
將軍嚴詞厲色嚷著:“快把旗撿起來,”
這些兵卒看到風吹的這麼大,寒風冷冽,都傻傻的呆在原地,沒有一個肯過去下船撿起來的,
將軍看到這樣,拽著士兵:“起來,都起來”
聽到呵斥聲計程車兵,心裡還是沒有激起過去揀旗的念頭
將軍看到這些人一個個倔強的拉都拉不動,連自己的命令都不聽了,惡狠狠的抽起刀一刀一個小朋友
這些人一看到將軍兇狠暴虐的樣子,都嚇跑了,只有張象和數十個軍士還在船上堅守崗位等待著敵人。
晉將王濬,想要揚起船帆過去,過了這三山,
船長:“這些天風波非常大,船不能出行;得先等風勢平息才能過去。”
曹濬,這點小事還推三阻四的,影響我前進的步伐,怒火中燒,拔劍斥責著:“我眼下就要過去攻打石頭城,怎麼能因為這事耽擱大事不過去呢!”
讓人敲起大鼓準備出發。吳將張象帶著跟來十多個隊員過來請求投降。
:“報,經理,對面那棟樓裡,張象跟老闆鬧掰了,帶著人要來我們這裡”
曹濬:“要是真心過來投降,讓他去前部看看能不能立下功勞。”
張象開著戰船回到自己國家,一路來到石頭城下,叫開城門,接進了晉兵。孫皓聽說晉兵已經攻入城池,害怕折磨跟羞辱,想要拔劍自刎。
中書令胡衝、光祿勳薛瑩看到孫皓想要自刎,急忙阻止:“陛下為什麼不效仿安樂公劉禪呢?”
孫皓聽了,也準備準備投降用的東西,帶著棺材綁著自己,率領各個部門的文武百官,來到王濬軍隊前投降。王濬用同樣禮節給孫皓解了綁,燒掉了棺材,以王禮對待。
唐人有劉禹錫寫出西塞山懷古感慨這:
西晉的樓船一路開到益州,金陵的王氣已經悄然黯淡沒了光澤。千米長的鐵鎖沉下了江底,一片投降的旗號從石頭城出來。
人間歷史輪迴為往事而受傷,江山制度仍然沒有任何變化還是讓人感覺一片寒流。今天正碰上四海為家的時候,故鄉的蘆狄在秋天的吹動下更顯蕭瑟落寞。
就這樣東吳的四個大州,四十三市區中心,三百一十三個縣城,戶口五十二萬三千家,官吏三萬二千人,兵二十三萬,男女老幼二百三十萬人,米穀二百八十萬鬥,舟船五千多艘,後官佳麗五千多人,都是大晉的了。王事已定,出榜過去安撫百姓,把吳國府庫倉稟都給查封了。
第二天,陶濬的兵沒有上陣打仗就分崩離析了。琅琊王司馬伷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