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北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齊國的馬陵之戰後,魏國國力大損,這才有魏齊“徐州相王”,這其實是魏國示好齊國,戰略收縮。
可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然而,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因為秦國贏來一代雄主嬴駟,也就是以後的秦惠王。
此消彼長,在與秦國的交戰中,魏國已經漸漸處於下風,魏王就打算與其它諸侯國聯合,共同抗秦,但是魏王又沒有這個地位,而且之前得罪了不少諸侯,於是魏王就跑來成周忽悠周顯王,讓他出來號令諸侯國。
周顯王本就鬱悶著,而這鬱悶的源頭還就是這魏王,他不相王,屁事沒有。按理來說,周王不應該去幫助魏王,但外交可不是好勇鬥狠,意氣用事,完全是要從自身利益出發,如果魏國被秦攻佔,洛邑可就岌岌可危。再加上如果能夠成功的話,可揚天子之威,故此不管是出於自身安危,還是出於其中利益,周顯王就答應了魏王的請求。
當然,魏王也給予周顯王許多許多承諾,畢竟魏國乃是戰國開始第一個霸主,如今還未徹底衰敗,他的承諾還是非常吸引人的。
於是周顯王就抱著嘗試的態度,派人去遊說各諸侯,共同出兵伐秦,而在六雄中,除韓國沒有答應之外,其餘諸侯國都答應出兵抗秦。
周顯王心中頓時燃起了希望,於是他又以諸侯的信件為籌碼,又向洛邑的大富戶借錢,終於讓他籌集到六千兵馬,然後就浩浩蕩蕩殺向秦國。
可真到要出兵時,在那五國中,除魏國本就在與秦國交戰外,剩下的就只有趙、楚略有表示,派了一些兵馬去,而齊、燕是各種理由延緩出兵。
其實趙、楚出兵也僅限於自身利益,周王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個媒介,他們都不想秦國太強大,若能夠一起攻秦,那麼一旦打贏了,秦地就是他們的,畢竟他們是與秦搭界。
但是在諸侯國中,可沒有誰是傻子,別人也都在算,齊、燕與秦國不搭界,而且都是在最東邊,他們知道打贏了,也只會便宜趙、楚、魏,這是為他人做嫁衣,而他們之所以答應周王,純粹就是想拱火,希望他們自相殘殺,然後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
故此當楚國見到齊、燕都未出兵,也知道他們在打什麼小算盤,肯定是沒戲了,馬上命軍隊後撤,根本就不管周顯王。
所謂的六千王軍那可真是未觸即潰,連秦人都沒有見著,就狼狽地逃回王城。
然而,此次出兵的軍餉十有八九都是借來的,如果這仗打贏了,那當然是有錢還,因為是有戰利品的,但是偏偏打敗了,周顯王立刻就變得負債累累,將士們要軍餉,洛邑的大富戶也都紛紛上門討債。
更為可怕的是,周顯王此舉還激怒了秦國,嬴駟已經揚言要出兵攻打王城。
然而,在這關鍵時候,魏王還背刺周顯王一刀,將所有責任全部推給周顯王,然後自己跑去跟秦國修復關係。
在這內憂外患之下,周顯王直接就崩潰了,潰的是非常乾脆,回到王城之後,他就躲在南宮的簃臺中,成天與自己的妾侍飲酒作樂,可以說他已經是處於一個等死的狀態。
這情況幾乎是無解!
可此時的姬定覺得自己很冤,什麼都沒幹,別說作威作福,身體上都還是個處,這就已經是命懸一線。
他是真不想死啊!
上輩子他是一個畢業生,經濟都還沒有自由,而這輩子他還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這人生都才剛剛開始。
鬼使神差地來到這裡,令他很無奈,這都已經超出他的認知範疇,他也只能接受,但是這回他是絕不會再束手就擒。
天意難違,那沒辦法,但是人禍的話,那還是可以努力去嘗試一下。
他也曾去求見過姬扁,但可惜未能見到,於是他又讓坤才託人傳話進去,但依舊是石沉